石中英
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是當前和今后我國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項重大任務。教育治理的內容非常廣泛,從宏觀層面的教育治理,到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教育治理,從高等教育的治理,到中等和初等教育甚至是學前教育的治理,結構復雜,類型多樣。不同層次和類型教育治理的目標和任務不一,需要具體問題具體研究。但若從一般的意義上而言,不管是哪種類型教育的治理,又都分享著一些共同的理念,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各級各類教育治理,首要的是要明確那些共同的理念和規則,循“理”而“治”。“理”不是“治”的對象,而是“治”的依據和前提。弄清楚教育治理的“理據”,是建立現代教育治理體系、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的關鍵。
教育治理首先要講的是“法理”。講“法理”就是要體現依法治教的精神。現代教育體系比較復雜,不同利益群體的教育價值訴求不同。任何一件教育改革行為的社會關注度都可能非常高,不可恣意妄為,否則就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依法進行,不能僭越法律的許可;教育行政管理也必須依法行政,切實做到法有授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使行政人員手中的權力自覺地接受法律的約束;各級各類學校必須依法辦學,認真貫徹和執行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切實把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到實處;學校管理中,《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文獻中賦予廣大師生的法定權利也必須得到真正的尊重、保護和充分實現。
其次,教育治理要講的是“公理”。教育治理講公理,就是要在教育治理過程中尊重教育的一般規律,反映教育界的共識,用一種更加科學和民主的態度對待教育工作。教育是有規律的,也是有共識的。在教育治理的過程中,不應該無視教育規律,也不能置長期形成的教育共識于不顧,完全憑個人或少數人的經驗、喜好來進行,更不能為了博得個人的名聲或獲取少數人利益的最大化來進行教育改革。這樣的教育改革,只能導致翻燒餅式的瞎折騰,其取得的短期成效很快就會被教育規律所消除,被教育共識所修正。因此,教育治理,一定要有科學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把握教育發展的實際問題和基本趨勢;一定要有民主精神,充分問計于民,問計于師生,矯正那些唯我獨尊、閉門造車、嘩眾取寵的短期行為,給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氛圍,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再次,教育治理要講的是“情理”。講情理,就是在教育治理過程中不能只做冷冰冰的理性動物,而要做既有理性又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全人,用自己的心去體諒他人的心,堅持“以百姓心為心”,端正教育治理的價值取向。教育治理的根本價值取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實現這種價值,教育者就必須情系人民,心系國家,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問題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些都是傳統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方法,北宋時期的范仲淹進一步將其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倡導士人君子憂勞在先,享樂在后。今天的管理者更應該繼承這種優良的文化傳統,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地服務教育事業,憂人民之所有,急人民之所急,把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真正地放在自己的心坎上。有了這樣的感情,教育治理才不是做做樣子、擺擺架子;有了這樣的覺悟,消除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就不會再是表面文章;有了這樣的境界,辦好每一所學校,教育好每一個孩子,也就不會再是一種漂亮的教育口號,就會成為實實在在的教育行動。
教育治理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管理思想與實踐,要講法理,講公理,講情理。理想地說,教育治理應該同時做到合法性(“法理”)、合規律性(“公理”)與“合價值性”或“合目的性”(“情理”)的統一。教育治理的合法性是合規律性與合價值性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表達,合規律性是實現合價值性或合目的性的前提,而合價值性或合目的性又是合法性、合規律性的根本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法理、公理、情理構成了現代教育治理行為和體系的主要依據,不可分割。
但是,在教育治理的實踐中,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會出現法理、公理與情理不相一致甚至是彼此沖突的情況。在這種情形下,教育治理又該如何選擇呢?或者說,應該建立怎樣的優先選擇秩序呢?毫無疑問,一般的選擇順序應該是:法理第一,公理第二,情理第三。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對各方都有利的教育秩序。不過,在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教育治理時,在方式方法上也不要過于生硬、機械或不近人情,而應該努力地通過公告、交流、對話、聽證等多種形式,闡明法理、公理和情理的根本一致性。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