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提要] 本文以海南省相關數據為基礎,研究外國(商)直接投資對海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實證研究發現:FDI對海南經濟增長確實有明顯的拉動效應,但長短期有別。既驗證相關理論在海南省的適用性,又為海南省經濟良好、快速增長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FDI;經濟增長;脈沖響應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15日
一、引言
1988年海南省建省以來,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經濟增長速度和發展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的長足發展,在海南省經濟增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010年海南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108.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2%,是1987年的36.94倍。其中,出口總值23.91億美元,增長25.8%;進口總值84.11億美元,增長20.0%。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5.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5%。與此同時,全省的經濟發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軌道,2010年全省GDP(按當年價格計算)已達到2,515.29億元,是1987年的43.91倍。由此可見,海南省外貿發展與FDI利用的增長速度略低于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那么對外貿易和FDI利用到底有沒有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呢?如果有的話,經濟增長對于外貿與FDI的沖擊會產生怎么樣的響應軌跡?本文選取1987~2010年海南省統計數據,運用現代計量分析技術對海南省FDI、外貿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期驗證既有理論對海南區域的適用性,并為促進海南外向型經濟持續良性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二、數據來源與實證檢驗
(一)變量選取。根據宏觀經濟理論,消費(C)、投資(I)和出口(X)是影響經濟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高鐵梅(2006)曾從總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消費、投資(分為國內投資和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在該文中,高鐵梅(2006)以經濟增長為被解釋變量,以消費、國內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為解釋變量,重點考察了消費和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吳學品(2008)從總需求角度用狀態空間模型實證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浙江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因此,為增強模型的解釋力,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在實證分析中多引入了三個自變量,出口、進口與FDI。因此,模型中共有6個變量:因變量經濟增長(GDP)用地區生產總值表征,5個自變量出口(EXP)、進口(IMP)、外資(FDI)、投資(INV)與消費(CON)分別用出口額、進口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額、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居民總消費額來表征。所用年度數據均取自歷年《海南統計年鑒》,每個變量樣本時間跨度為1987~2010年,樣本容量為24。(圖1)
從圖1所示的走勢圖可以看到,1987~2010年海南省的消費、出口、GDP都穩中有升,實現了較快的增長。其中,FDI的波動較大,在1992年達到峰值,隨后振蕩下跌。海南省的進口也存在較大的波動,2009~2010年隨著“國際旅游島”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口總量逐年上升,并保持強勁的勢頭。
(二)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包括三個步驟:(1)凡以美元為單位的數據全部按當年的平均匯率折算為人民幣;(2)所有數據均按GDP平減指數(1987=100)進行平減,以消除價格波動因素影響并獲取實際值;(3)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換不改變原有的協整關系,并能使其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所以對所有數據取其自然對數值,以增強數據線性化趨勢、消除異方差,同時便于考察各變量對GDP的敏感性。經上述處理后,各變量在模型中分別記為:LNGDP、LNEXP、LNIMP、LNFDI、LNINV、LNCON。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是:LN(GDPt)=C0+C1LN(EXPt)+C2LN(IMPt)+C3LN(FDIt)+C4LN(INVt)+βtLN(CONt)+εt (1)
(三)單整與協整檢驗。由于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為了避免序列間擾動項的存在,因此首先需對上述變量的對數序列作單位根檢驗,運用ADF檢驗法對上述各變量的水平值及差分值分別做了單整即平穩性檢驗后,發現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即I(1)序列,因此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協整關系檢驗。同時,還需檢驗VAR模型的穩定性。如果被估計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數小于1,即位于單位圓內,則其是穩定的。如果模型不穩定,某些結果將不是有效的(如脈沖響應函數的標準誤差)。由上述結果可知,VAR模型是穩定的,因此該模型中脈沖響應函數的標準誤差是有效的。(圖2)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雙JJ協整檢驗法來檢驗上述5個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并依據LLC和LR檢驗的結果將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設為2,據此再將基于一階差分變量的協整檢驗的滯后期數設為1,協整檢驗的形式則選為“序列有線性趨勢但協整方程僅含截距”。運行EVIEWS6.0后根據協整檢驗結果得知,最大特征根與跡統計量檢驗均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有3個協整向量,現將第一個能準確完整地反映變量間關系的正規化方程寫成如下表達式(括號內為標準誤):
LNGDP=-0.0486+ 0.0497×LNCON+ 0.0455×LNEXP+ 0.0498×LNFDI+0.0964×LNIMP+ 0.1916×LNINV
(0.0488) (0.0137) (0.0090) (0.0126) (0.0001)
由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進口、FDI、投資與消費每增長1%,將會促進GDP分別增長0.045%、0.096%、0.049%、0.192%、0.0497%,因此除了進口與GDP間的關系外,其余各自變量與因變量間的關系均符合凱恩斯的宏觀經濟需求拉動理論。從彈性系數上來看,省內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其次是進口,然后依次為消費、FDI和出口,可見當前海南的經濟增長依然以投資驅動為主,因此通過擴大內需和外需(即出口)、增加進口貿易和吸引外資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很大。(表1)
(四)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檢驗(GIRF)。鑒于GIRF的分解結果不受變量順序關系的影響,因而能提高估計結果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故本文采用該方法進行沖擊響應分析,檢驗時將新息沖擊作用的滯后期設為10年。由圖3可知,GDP對于出口、進口與FDI的三條沖擊響應曲線均位于橫軸上方,各期響應值及累計響應值均為正值。一個出口新息的沖擊會使GDP較為敏感地急劇上升,在第5期達到峰值后轉為快速下跌,在8期后止跌并在緩慢反彈中趨穩;一個進口新息的沖擊也會使GDP急劇上升,在第4期達到峰值后開始下跌,直到第7期止跌,然后再平緩反彈并趨穩;GDP受FDI沖擊后首先緩慢上升,在第6期達到峰值后轉為下跌,直到10期后才止跌并在緩和反彈中趨穩。一個消費新息的沖擊相較而言對GDP的影響較為平緩,在第3期達到峰值后較快下跌,直到第7期后才止跌,并緩和趨穩。一個投資新息的沖擊會使GDP增長在第4期時達到峰值后下跌,在第7期止跌并緩和趨穩。綜上所述,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會在較短期內對GDP增長產生快速影響,而FDI對海南省GDP增長的貢獻則在第6期達到峰值,產生最大影響,并影響持續到第10期左右。(圖3)
三、主要結論及對策
(一)從長期看,出口貿易與GDP增長存在正向協整關系,短期內出口的增長意味著有效需求的擴大,因此能立即推動GDP增長;但從長遠看,當期出口增長對后期GDP的促進作用會急劇削弱并在小幅反彈中趨穩。出口已成為繼投資、消費后拉動海南省GDP增長的第三駕馬車,隨著出口的擴張,生產要素不斷向出口產業集聚,促使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升,從而使出口產業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得以逐步發揮,同時外貿順差增加了省內的資本積累,資本總量的擴大又進一步促進了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因此出口導向型增長假說在海南成立。
(二)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進口均能促進海南省經濟的增長,因為海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及歷史因素,形成了市場、原料兩頭在外的海島經濟。海南約80%的進口是原材料、中間品、關鍵技術與設備,這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有效確保生產與出口活動的穩定開展;當期進口對后期GDP也能帶來一定的拉動效應,因為引進的技術設備長期內還有利于促進生產與服務的進步,從而提高全省的要素生產率和服務水平。
(三)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FDI流入均能拉動海南省GDP的增長,但拉動力度明顯小于出口和進口,因為海南省自“國際旅游島”建設后主要吸引的是國內的資金;短期內FDI拉動GDP速度和力度均小于外貿,因為從外資企業前期投入到正常運營,對GDP的影響會產生一個滯后效應;而且中期FDI對省內投資存在一定競爭與擠出效應,因此其對GDP的拉動作用有所削弱,但后期隨著FDI投資乘數、技術外溢、制度示范以及產業關聯效應的發揮,尤其是隨著內資企業技術吸收與應用能力的增強,FDI對GDP的拉動效應在后期又有所增強。
主要參考文獻:
[1]崔建軍,呂亞萍.FDI對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1998~2010年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2014.1.
[2]高鐵梅,康書隆.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動態分析[J].世界經濟,2006.4.
[3]吳學品,趙衛亞.FDI對浙江經濟影響的動態關系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4]倪偉清.浙江省外貿、FDI對經濟增長的脈沖響應分析[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6.
[5]高鐵梅.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