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付
我們馬橋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線,著力推進村莊環境長效保潔,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破解了鄉村長效保潔難題。
★一、費用,由群眾繳。在費用的核定上:我們成立村環境衛生保潔協會,每年年初由協會召集會員代表,從農戶的收入水平、保潔人員的工作量以及運作成本等方面核定收費標準,確定全年費用基數,然后從愿意從事保潔工作的人員中實行招標定聘。在費用收取上:剛開始,農戶主動繳費的積極性并不高,僅有進村路兩旁的50余戶農戶主動繳費。后來,群眾看到了“小資金”發揮出“大效果”,主動繳費的農戶逐年增加,到2014年底,全村農戶100%主動繳費。在費用管理上:村每年共有上級專項撥付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4.6萬元,全部交由協會管理,主要用于保潔人員工資、垃圾清運費用、設施維修費用及專項獎懲基金等開支。
★ 二、設施,交群眾管。一是門前設施由農戶“看”。農戶門前的垃圾桶及垃圾池由對應的農戶看管,實施“三包”:包維護、包更新、包清潔,目前,已有400多個垃圾桶、20個垃圾池分包到全村250戶進行看管,確保了設施維護和垃圾清運的正常運行。二是清運設施由保潔員“包”。村里5個轉運箱、2輛清運車由保潔員專人管理,負責日常垃圾清運設施的維修、刷新及損失賠付,確保清運設施無損壞、無丟失,協會每年支付其包保費用3000元。三是公共區域由網格“巡”。村網格信息管理員每天定期通過網格化監控視頻,對公共區域巡視一遍,如發現設施損壞、失竊等情況,通過“村村響”全村通報,并及時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三、保潔,讓群眾評。通過近三年的探索,我們總結出“三定兩評”管理辦法。即,定區域。農戶包房前屋后,保潔員包公共區域,垃圾收集、清運嚴格按照“農戶對垃圾進行分類—裝入垃圾桶(池)—保潔員收集垃圾—裝入轉運箱—運到垃圾填埋場”等流程進行。定職責。農戶負責房前屋后“三清”:有色垃圾清掃、亂堆亂放清理、亂搭亂建清除;保潔員負責“三環節”:公共區域清掃、農戶垃圾收集、全村垃圾清運,同時做好農戶房前“三包”監管。定考核。由協會中7名資歷老、威望高、想干事的會員組成的督導小組,每天早晚各檢查一次,檢查結果通過“村村響”廣播向全村通報,達到督促保潔員、農戶及時整改的目的。每月開展一次保潔員評比,做到“兩查一評”:查考勤記錄、查保潔效果,組織會員進行民主測評,確定優秀、稱職和不稱職等次。每季度開展一次“衛生戶”評比,連續三次被評為衛生戶的給予100元獎勵。今年,先后評出衛生戶380戶次。2016年,我們村被評為省級“宜居村莊”。(程泳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