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洋



[提要] 近年來,在“走出去”戰略推動下,我國“內保外貸”業務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本文以此為背景,對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解析相關政策的同時,對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未來發展進行展望,以便為相關部門及上市公司進一步完善“內保外貸”業務提供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走出去;“內保外貸”;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16日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發展現狀
企業或銀行對境外公司提供擔保,以解決其融資難問題的行為通常稱為“內保外貸”。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在“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我國上市公司對外投資的力度也逐漸加大,截至2013年底,我國上市公司中涉外投資的企業就達到803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2.4%,也正因如此,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也逐漸嶄露頭角并快速發展開來。從整體來看,自2010年7月底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適度放寬對外擔保的管理政策,到2012年下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放寬了對外擔保的政策限制。我國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業務也由2010年的57筆,總金額的109.3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01筆,總金額444.71億元,增幅分別高達252.6%與306.8%。具體而言,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現狀如下:
(一)“內保外貸”業務發展良好,支持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局適度放寬了境內機構及個人對外擔保的管理政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迎來了新的發展和機遇。自2010年開始,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整體走勢良好,特別是在2012年,“內保外貸”業務有了跳躍式的發展,我國共有59家上市公司存在“內保外貸”行為,其中對外擔保197筆,涉及金額共470.11億元,其擔保量遠高于2010年與2011年的總和。同時,在2012年的基礎上,2013年也有新的增長,2013年存在“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共70家,相比2012年增長18.6%,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企業達到對外擔保要求,通過“內保外貸”的方式為境外企業融資。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國共有42家上市公司涉及了“內保外貸”業務,其對外擔保數量也達到124筆,金額為294.2億元,按照此趨勢,2014年的情況也是比較樂觀的。“內保外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融資難問題,這有助于境內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通過境內母公司的擔保,為境外子公司籌集資金,從而達到增加境外企業資金實力,使其在新的環境下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為企業“走出去”奠定信心和基礎。(圖1)
(二)“內保外貸”業務發展中非國有企業異軍突起,成新的主力軍。非國有上市公司為我國“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由圖2可以看出,2010年末,非國有上市公司的占比僅有37%,而國有上市公司卻占據了主導地位,占比為63%。但在2013年末,這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非國有上市公司占比由2010年的37%上升到了69%,漲幅高達一倍,而國有上市公司卻恰恰相反,占比從63%陡降至31%。(圖2)
從圖3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在發展“內保外貸”業務上,非國有企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占比上都呈上升趨勢,并保持了良好的勢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由于我國國情特殊,相比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國有上市公司,非國有上市公司的融資就更難了,因此非國有企業更愿意尋找新的、有效的融資方式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特別是對急需資金的涉外公司。(圖3)
(三)“規模效應”推動“內保外貸”業務發展。從近幾年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來看,上市公司的規模普遍較大。總資產的平均值在230億元左右,其中資產規模最小的上市公司總資產也達到了5,000萬元以上,而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總資產則高達上千億元。進一步分析發現,上市公司“內保外貸”對外擔保的業務量和金額也與其資產規模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表1的比較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擔保數量和金額都與上市公司的規模正相關,也就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也具有“規模效應”,大公司更容易獲得相關金融機構的認可,從而對外擔保,為境外子公司籌集資金。(表1)
(四)被擔保境外公司所在地區集中,擔保幣種比較單一。截至201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辦理“內保外貸”業務絕大多數都是為亞洲的境外子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主要包括香港、印度尼西亞、印度、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香港地區的子公司,其擔保量占總體的2/3左右。而為歐美等地區境外子公司提供擔保的數量則偏少,且主要包括美國、德國以及波蘭等國家,總體占比也不足10%。在擔保幣種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人民幣和港元上,其中擔保幣種為人民幣的占比超過了總體擔保量的80%,而幣種為港元的占比也在10%左右。雖然擔保幣種也涉及到美元、歐元等其他貨幣,但其占比卻微乎其微。當然,這也和上文中提到的被擔保境外子公司所處地區多為香港有關,因為隨著大陸和香港關系的不斷加深,經濟和貿易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和港元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無障礙流通的程度。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發展動因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企業自身的雙重因素。
(一)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經濟尚能“獨善其身”成先決條件。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并迅速在全球蔓延開來,其影響力之大,始料未及,全球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別是在市場高度發達的歐美等國家,其經濟蕭條程度可見一斑。而相比之下,我國經濟所受沖擊相對較小,金融系統運行良好,同時在隨后的經濟復蘇中,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令全球震驚,特別是在2010年,我國GDP首次趕超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截至2013年底,我國GDP平均增長速度依然維持在8.75%左右,雖然有所回落,但仍明顯快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貢獻日益攀升。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這為我國企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經濟大環境,為企業“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二)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成“催化劑”。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希望我國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對外投資、合作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為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強國戰略做出貢獻。隨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走出去”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通過對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經過嚴格和謹慎的思考與討論得出的決定,其主要目的是鼓勵和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各企業共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因此,國家“走出去”戰略無疑成為我國上市公司對外投資設立子公司等的政策依據和內部動力,對上市公司的后續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三)“內保外貸”現行管理政策的放寬系“導火索”。“內保外貸”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和銀行,而根據我國現行的管理政策,銀行開展“內保外貸”實行指標管理,而企業則是實行逐步審批制。目前,銀行指標主要受國家外匯管理局掌控,靈活度和發展空間受限。而實行審批制的企業則不同,只要滿足條件,經審批通過后,既可開展“內保外貸”業務,其靈活度和發展的空間明顯較大。同時,在2010年下半年國家外匯局發布的《關于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中,放寬了境內機構對外擔保時在資格條件、財務指標、對外擔保余額等五個方面的限制,滿足了境外投資企業對境內信用支持的政策需求。而后2012年發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中,適當放寬了個人對外擔保的管理政策,允許境內個人作為共同擔保人,以保證、抵押、質押及擔保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為同一筆債務提供擔保。這無疑是在政策上進一步放寬和支持“走出去”企業通過企業審批制發展“內保外貸”,利用境內企業的信用基礎為境外企業籌集資金,保證境外投資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四)我國上市公司資本條件及財務狀況優越是主要原因。根據我國外匯管理局現行相關政策的規定,辦理“內保外貸”業務,被擔保人必須是擔保人直接或間接持股的企業,子公司為母公司、關聯企業之間以及無關系的兩家公司之間提供擔保都是不可行的。而現有數據也表明,我國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的對象均是自己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子公司,同時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擔保類型超過60%都是連帶責任擔保,因此所謂“修行靠個人”,在現行的審批制下,我國上市公司如果不能滿足基本的擔保要求,那么其是沒有相關的擔保資格的,更別說以負連帶責任的擔保方式為子公司擔保,以此獲得境外銀行的信任,為子公司籌集資金。因此,在前文所提的經濟與政策基礎上,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關鍵還是自身。
1、對外擔保履約情況良好,為上市公司樹立了較好的信譽和知名度。截至2013年底,我國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中,發生擔保違約的情況較少,只有極個別上市公司因公司破產重整等原因存在擔保違約,但通過查閱公司報表等相關資料后可以發現,其對外擔保的時間和期限都是十幾年前的,因其負連帶責任,所以才披露出來,近年尚無違約擔保的情況。
2、公司凈資產占比和盈利狀況良好,上市公司的擔保實力得到保證。現行管理政策規定,企業提供對外擔保時,其凈資產與總資產的比例統一為不低于15%,而我國開展“內保外貸”業務提供對外擔保的上市公司中,凈資產與總資產的比例普遍較高,平均值為43.4%左右,超過98%的企業都達到了15%的最低要求,甚至有個別公司的凈資產與總資產的比例高達90%以上,僅有少數公司因破產重組、個人聯名擔保等凈資產與總資產占比低于15%。與此同時,擔保企業的盈利狀況也較好,90%的企業都處于盈利狀態。
3、境外子公司自我發展的需要,推動母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根據《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1.53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2.54萬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家(地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達6,604.8億美元。同時,境外企業發展良好,其銷售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這其中當然也就包括我國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境內母公司擔保,境外子公司籌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境外企業籌資難的問題,也有利于促進母、子公司共同發展。
三、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有上市公司參與度不高。從我國近幾年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所有權性質上看,國有上市公司參與度普遍不高,且其擔保量和擔保金額占比均呈逐年下滑趨勢。誠然,相比非國有上市公司,國有上市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力軍之一,國有上市公司無論是在地位還是綜合實力上都是不可小覷的,同時還有政府作為其強有力的后盾,因此國有上市公司自然不必過于擔心資金短缺的問題,而其境外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享有同等待遇。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推動,此等現象將得到逐步的改善,國有上市公司也將面臨新的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經濟體制的轉型,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因此國有上市公司如果還一味依仗政府而不獨立尋求新的融資途徑,那么國有上市公司很可能陷入困境,其地位和影響力都將會大打折扣。
(二)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走得不夠遠”。我國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被擔保對象超過70%均為亞洲國家(地區)的境外子公司,特別是香港地區的境外子公司。而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境外子公司進行擔保的業務量還不足10%。這表明我國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當然,這也與我國上市公司的資信和實力等有著一定的關系,盡管我國上市公司在國內及亞洲等國家(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的企業、金融機構而言,我國上市公司的資信和實力仍有待提高,畢竟其考核標準不僅僅限于資產的規模。
(三)可能形成內部資本市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2012]59號文件允許非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資,且不要求外匯管理局對返程資金來源進行相關審查,使得“內保外貸”資金回流的可能性增大。通過對近幾年我國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進行簡單的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的確存在“內保外貸”資金回流的現象。通過簡單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對外擔保金額與該公司當年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表2中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平均值的走勢圖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資金回流的可能性,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對上市公司“內保外貸”資金回流的現象提高重視,保證資金的合理、合法使用,同時也防止境外子公司惡意違約后境內母公司資產變相轉移等可能性的出現。(表2)
四、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前景展望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政策的不斷完善,相關機制的不斷健全,加上經濟全球化等戰略的不斷推動,“內保外貸”業務將會在我國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一)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為“內保外貸”業務發展奠定基礎。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主要目的還是為境外子公司籌集資金,為自身“走出去”,并“站穩腳跟”創造機會和條件。這也符合我國目前以及隨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略發展方針,但為了給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政策環境,保證我國企業“內保外貸”業務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約束和防止一些違規違法行為的產生,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逐步放寬對外擔保的限制性條件。由目前的趨勢來看,我國上市公司中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公司占比還非常的小,還不足10%。被擔保公司與擔保人的關系、擔保人的財務狀況等都有可能限制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因此,如果不進一步放寬相關的擔保政策,那么部分上市公司就可能因為達不到外匯管理局的相關規定而不得不放棄。同時,隨著我國“走出去”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對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進一步簡政放權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2、完善相關監督和管理法規,維護企業“內保外貸”業務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企業開展“內保外貸”業務對外擔保的監督和管理還存在一定問題,在申請審批、資金監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漏洞,這很有可能影響我國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正常秩序,為上市公司資金回流、資本抽逃等創造條件,因此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須進一步加強和細化企業“內保外貸”業務申請審批的管理,落實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資金的用途和去向,避免和杜絕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產生。
(二)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會越來越壯大和繁榮。正如前文所講,我國目前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數量還很少,占比也很低,但就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較快,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和完善,在“走出去”戰略、經濟轉型等的推動下,我國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上市公司陣營將越來越大,上市公司也會不斷完善自我,以達到相關的擔保要求,積極開展“內保外貸”業務,這集中體現在:
1、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自身及其境外子公司的資信和實力。盡管我國外匯管理局有相關的對外擔保政策限制,但這只是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最低政策要求,最終是否能夠籌得資金還需得到境內外金融機構及債權人的認可,因此不斷地提高自身和境外子公司的資信和實力不僅可以向國內外宣傳和展示我國上市公司,也為上市公司對外擔保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加大宣傳力度,健全上市公司自身的各項標準,為企業“走得更遠”創造條件。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的對外擔保對象多為我國周邊國家(地區)的境外子公司,而像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的子公司擔保量較少。這很有可能是由于我國上市公司還不能滿足相關的要求,達不到境外金融機構等的擔保條件。因此,我國上市公司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健全相關的考核標準,以迎合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考評,為上市公司開展“內保外貸”業務“走得更遠”奠定基礎。
五、結論
“內保外貸”業務為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途徑,特別是對“走出去”企業的境外控股子公司而言,“內保外貸”業務的開展不僅能給境外子公司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還能提高境外子公司的實力和話語權,為境外子公司站穩腳跟,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本文對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內保外貸”業務的現狀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情況良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隨著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不斷發展,其存在的問題也顯現出來,這主要體現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管理與監督上、上市公司自身的資信和實力狀況上等。因此,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的開展和發展離不開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和上市公司自身,只有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和監督制度,上市公司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資信和實力,才能讓我國上市公司“內保外貸”業務又好又快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外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匯發[2010]39號[Z].2010.
[2]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于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匯發[2012]33號[Z].2012.
[3]財政部.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Z].2013.
[4]傅進,毛德富.江蘇省企業“內保外貸”政策效應分析[J].金融縱橫,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