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作文能反映出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質。然而,現實中的作文教學大多脫離生活,這直接導致了學生作文空洞無物、千篇一律。“微寫作”篇幅短小、形式靈活、內容自由、貼近生活,可以借助它溝通作文和生活,以改變作文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微寫作;作文;生活
作文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它占據著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塊軟肋:教師投入了不少時間、精力,然而學生作文內容空洞、情感虛浮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狀況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作文教學大多為迎合考試評價的標準,專注于“以應試為本”的寫作套路而遠離學生的生活。這一點從作文命題、訓練方式、學生作文所用的素材以及抒發的情感可見一斑。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作文教學方式也需要不斷革新,當下一種新的作文形式——“微寫作”正在悄然興起。“微寫作”是一種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主題單一、內容自由、貼近生活、易于操作的作文訓練形式。借助它可以溝通作文與生活,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筆者擬從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如何借助“微寫作”達到溝通作文與生活的目的。
一、深入生活情境,激發生活寫作意識
新課標關于寫作的要求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然而實踐中,學生在博客、微博、朋友圈往往能寫出生動活潑的文字,而一面對教師布置的作文或者考場作文卻總是言之無物。為什么出現這種狀況?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前一類作文是生活作文,而后一類作文是應試作文。生活作文,學生為生活而寫作,有明確目的。應試作文,學生寫作時對寫作目的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他們往往不知道作文為誰而作,為何而作。
西方寫作理念認為,真正的作文是為了交流、交際而進行的,寫作應當是情境化的。榮維東教授提出并構建了“交際語境寫作范式”理論。這些觀點都認為,學生寫作時,教師應盡量使他們處于一個真實的寫作情境中,為明確的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而寫作。而我們以往的作文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不夠。
“微寫作”與一般寫作的區別就在于它貼近現實、短小精悍、自由多樣,強調學以致用,解決身邊的問題。通過“微寫作”可以有效地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生活寫作意識,讓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對象去寫作文,讓學生在寫作中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作文一]你剛升入初中,你的父母想知道你同桌的基本情況,請你為同桌寫一個小小的介紹,可以從外貌、性格、學習態度等角度出發。
[作文二]你是班上的體育委員,這個學期班主任準備讓你們班和隔壁班打一場籃球比賽,希望你負責隊員的選撥工作,請你就此寫一個小通知,告知本班同學有關隊員選撥的基本要求和時間安排。
作文一,學生為了讓自己的父母能對同桌有一個了解,基本上都能抓住同桌的顯著特征,如外貌、性格、語言等。作文二,學生要想把籃球隊員選拔的具體事項表達清楚,需要考慮選撥的人數、標準以及其具體的時間等。學生在寫作中既鍛煉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鍛煉思維能力。總之,學生在此類寫作中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寫作目的和寫作對象,他們能根據寫作目的來組織寫作內容,能針對寫作對象選擇適當的措辭。
葉圣陶先認為: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這類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微寫作”,力求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有明確的寫作對象和目的,而且篇幅較小、易于學生即時寫作,也便于教師點評反饋。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便會養成生活寫作意識,并且將這一自覺意識帶入大作文寫作中,從而使作文言之有物。
二、聚焦社會熱點,積累生活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累。”然而,現實是學生往往能就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古人說的頭頭是道,對當代社會生活卻知之甚少。古語有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如今絕大部分學生是緊捂著雙耳讀書,除了課本聽不見其他聲音。這絕不是作文教學的應有之義。筆者嘗試用“微寫作”讓學生聚焦社會熱點,積累生活素材。
[作文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笑稱諾貝爾獎獎金在北京只能買一個廁所,而富豪婚禮動輒上千萬,請你就此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作文二]2016年10月22日,法制晚報訊,一名帶著孩子的女士,在電梯內勸阻男子吸煙,反遭對方暴打。視頻記錄了整個過程,男子先是把著電梯門和李女士理論,隨后揮起拳頭毆打,全程30秒。女子被打時,孩子一直在旁邊,男子打人后逃離,女子準備去追,孩子差點被獨自留在電梯內。請你就此事自選角度,談談感悟。
作文一,學生在深入了解該現象之后,有關注普通百姓買房難的社會問題的,提出希望政府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此類民生問題;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暢談勤儉的意義的;有關注國家慈善事業的,呼吁企業家收獲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作文二,學生有就此男子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的;有呼吁公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也有對社會治安、公民人生安全表示擔憂的。從學生的習作中能看到他們對社會熱點的思考,這樣的思考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
評論類“微寫作”通常以社會熱點為話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并就此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寫作過程是比較自由的,其寫作背景和靈感來源于生活,關注點從課內轉向課外,從學習轉向生活。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關注社會時事的習慣,在寫作過程中也會積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并將這些素材用到大作文的寫作中。
三、基于生活體驗,喚醒真情實感
學生習作中說假話、空話、套話,作文情感偽圣化傾向嚴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作文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抒發的感情往往缺乏相應的生活體驗,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學生抒發的情感通常是為了拔高主題、升華立意而為的,他們傾訴的情不是自己體驗到的,說的全是別人想聽的。
體驗觸發式的“微寫作”主張無體驗不寫作。學生但凡要抒發情感一定要有相應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不可為文造情、無病呻吟。
[作文一]同學們,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請寫一篇關愛老人的微作文,字數、體裁不限,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可。寫作之前,我會帶著你們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之后同學們可去采訪老人。準備工作完成后,再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
[作文二]2016年是新中國成立67周年,學校舉辦了愛國系列講座,教師組織學生看過影片《建國大業》后,讓學生課后去搜集仁人志士為建國所做的努力的資料,再組織學生舉辦一個班級交流會。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就此活動的某一點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作文一,學生親自了解老人的生存狀態、對關愛老人從心理上有了認同,就此抒發的情感是真誠感人的。作文二,以往贊揚祖國,學生往往是干巴巴地空喊口號,愛國流于形式。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深入歷史,知道今天的和平是過去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能引起情感共鳴。
上述兩個作文題展現了這一類“微寫作”的風格,文章中要抒發的情必須是以學生親身體驗為基礎的。它倡導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訴真情。要讓學生贊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先讓學生去實際體驗勞動的艱辛;要讓學生寫新聞稿,先讓學生去實地采訪。學生有了親身體驗,才能觸發實實在在的情感。大作文因篇幅較長,評價標準往往無法像“微作文”那樣重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悟,也很難將這樣的訓練常態化。“微寫作”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
四、結語
語文教學專家劉國正先生說過:“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作文亦是如此。張化萬老師的“生活作文”,徐家良、徐鵠、顧維萍的“生活中的作文”無不要求實現作文教學生活化。
“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創大美。“微寫作”一開始就與生活密不可分,寫作過程中更是能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留心生活、熱愛生活。打開“微寫作”之門,我們能使學生看到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總之,“微”中見生活,“微”中見體悟,積微成著,可實現作文教學的大轉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溢.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創大美—談“微寫作”對高中作文教學的意義[J].語文教學通訊,2015,(1).
作者簡介:吳蕭蕭(1993— ),女,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