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悅巍
內容摘要:中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可以豐富知識面,擴大對世界的認知,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念。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受到限制,通過對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和能力培養的探究,以提高我國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 語文 閱讀 興趣 能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與書為伴,多讀書,多好書,對一個人成長成才大有裨益。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進行,語文閱讀的地位得到提升,學生閱讀的自主權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學校語文閱讀文化氛圍、課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較少等都造成了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比較落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教師應重視教學質量,學生應重視閱讀習慣的養成,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1.落實生活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閱讀不能僅僅局限在校園或者課堂中,需要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沒有老師監督的情況下主動閱讀書籍。根據教育心理學視角來看,學習興趣是一種傾向于認識和獲得知識的心理特征,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進而形成學習的興趣。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不能局限于與課程相關的閱讀材料,要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文學作品,學生讀起來感觸才更深。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宣傳,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生主動進行閱讀。閱讀興趣的養成就是在生活中自覺主動地學習,把語文閱讀當成一種愛好,而不是當成任務。“活到老,學到老”,良好的閱讀興趣是人生成功的重要途徑,是成長成才必然需要。通過良好的閱讀興趣,學生才能不斷提高知識積累。
2.教師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學生對閱讀學習找到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進行學習,并且學習效率較高。通過開展活動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薦一些課外讀物,開展活動讓學生在課下進行閱讀,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進行閱讀比賽,可以相互分析閱讀的心得體會,也可以是閱讀的內容。閱讀水平的提高需要學生進行充足的訓練,通過小組活動,能夠改變閱讀學習的節奏,可以學習更大量的知識,同時通過相互交流,學生能夠獲得更廣闊的知識面。
這樣學生才能相互分享經驗,通過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的互助,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閱讀學習當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在課堂內外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提高閱讀能力。
隨著我國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不再是課堂的重點,課堂教學將圍繞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通過閱讀小組的形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教師有效引導,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能力得到提高。
小組活動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教會學生知識,還能通過小組間、小組內的相互協助來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比如在對閱讀課文進行講授的過程中,會遇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學生自學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通過開展“小組活動,小組開展競爭,通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幾人一組進行閱讀文章,同時各組內進行協作,各組間進行相互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表演欲”和“好勝心”,讓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是相互平等的,避免了一些學生的自卑心理,通過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學生重視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優秀是一種習慣,優秀的形成需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引導學生形成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態度決定閱讀的結果。初中閱讀來說,學生只有認真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仔細的分析,對材料所要表達的內外層意思進行理解,才能實現良好的閱讀效果,才能提高閱讀水平。教師應把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全身心學習當做重點來抓。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養成查詢工具書的習慣,通過大量閱讀,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4.開展書香校園活動,擴大閱讀氣氛。學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提高閱讀質量。生在校園學習中受到周圍師生的影響非常大,當一個整體都在推崇閱讀的時候,學生自然會做相同的事情。根據“羊群效應”理論,個人的行為和觀念會受到群體的行為和觀念影響,營造書香校園,讓閱讀蔚然成風,讓每個學生參與到閱讀中,并從中找到樂趣。學校整體范圍開展閱讀活動,班級內部也要開展小范圍的閱讀活動,這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讀書的受益者。學生通過閱讀的熏陶,形成正確的“真善美”是非觀,教師也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促進初中語文閱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軍. 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意義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2]閆曉靜.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3.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