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內容摘要:“生成”這一概念的含義包括“成為”、“生長”、“形成”等,它含有“發展”、“變化”等辯證法思想。尋找最有價值的信息點,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關注教學細節,啟迪學生的悟性,這些策略都能促成學生的高效生成。
關鍵詞:閱讀教學 生成 策略
一.尋找最有價值的信息點
所謂信息點,就是學生根據閱讀的基本目的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捕捉并篩選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信息。確定信息點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準確把握文本要點的能力,并試圖以此構建學生閱讀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比如,在閱讀文章片段后,能夠比較全面地回憶出這一片段的要點和重要細節,這就是對有價值的信息的捕捉。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生成的習慣——在閱讀完一個文章片段后經常自我反問: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些什么?有哪些細節至關重要?然后一一復述。如果能夠順利復述,就說明對文段的理解準確可靠。反之,則應注意補救。如果學生能夠利用圖示、列表、提要等方式處理所閱讀的材料,以此來檢驗自己的閱讀理解程度,那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獲取信息的方法。例如,針對文中提及的一般內容舉出相關實例,提出與文中提到的內容相似或相反的對象、情形和情境等。
二.引到學生積極互動
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要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角色,在課堂上抓住學生回答中一些很有意思的話,穿針引線,挑起生生之間的互動,再從比學生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突破預設方案,靈活地調整教學設計,生成“趁熱打鐵”的新教學思路,使課堂出現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閃光點,從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于信息意義的建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因此就可以獲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學生因其知識經驗積累的不足,就會使其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出現理解偏差。這時,教師如果能夠擺脫既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執行人的角色,對學生思考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輕易加以否定,及時發現其中的教學契機,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適時進行引導點撥,就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形成背景性經驗,培養學生質疑、探究、批判等多種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發現這段距離。當學生意識到這段距離時,產生強烈的動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課堂隨即就出現“柳暗花明有一村”的美好境界。這就需要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善待學生的提問,通過延時回答、步步追問等策略,從中發現引導教學深入的契機,不斷加深學生的認知,從而推動新知的生成。
三.運用細節藝術
細節藝術是指教學過程中預設細節、生成細節、捕捉細節、處理細節的各種技巧。例如,在教小學生用英語寫話時,我們用英語出示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閱讀:我愛媽媽。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愛媽媽的意思,結果,有學生寫道:“媽媽,我愛你!”老師馬上發現了學生的創新之處,做了這樣的點評:“你變換了例子中的詞序,強調了對媽媽的愛,比老師所舉的例子好多了。”于是,學生的靈感激活了,有個孩子寫道:“我很愛我的媽媽”。老師點評說:“一個很字的加入,讓愛更濃烈了。”就在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愛媽媽的心情時,老師發現一個小孩哭了,這位老師悄悄地走近哭著的學生面前,低聲問:“你為什么哭了?”學生說:“我媽媽不在了,出車禍死的。”老師的眼淚流下來了,他說:“你哭吧,你的哭聲就是對媽媽最深的愛。”課堂氣氛一下子由喧鬧變得寧靜深沉了。“愛”,在這里升華了,“愛”,在這里凝固了!小孩能根據老師提供的范例進行獨特的表達,老師在小孩的創造性表達過程中能智慧地捕捉細微的變化,因勢利導,讓課堂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源自課堂生成的細節以及老師對細節的藝術處理。
四.啟迪學生的悟性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英國學者皮特·科德認為:“語言學習者最終能夠學會許多我們沒有充分描述而未曾教或無法教給他們的東西。”“悟”指學習中的品味、揣摩、心領神會、茅塞頓開,由“誦”到“悟”,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這里的“不知不覺之間”,就是“悟”的過程。了解語言文字,光靠字典還不夠,必須在語境中仔細揣摩語言之神妙。夏丐尊先生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紅色,“夜”不但只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職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郭城驛鎮郭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