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飛 張俊利
一、發展社區養老的背景
(一)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現狀。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控制人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計劃生育。同時,伴隨著醫療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普遍延長,老年人群體的規模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老齡化國家。至2005年初,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約占7%;至2013年初,年齡超過60歲的老齡人口已突破1.94億,老齡化程度達到14.3%。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據預測,21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因此,我國的老齡化問題亟待解決。
(二)我國老齡社會的特點
1、“未富先老”日漸凸顯。隨著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的人群步入夕陽階段,老年人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數達到了將近兩億。其中,收入微薄和生活貧困的老年人數量較多,截至2012年大約有0.23億人。從現在起到未來十年的時間內,平均每年將有將近100萬人跨入老年人隊伍。由于人口老齡化明顯超前于現代化,我國尚且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在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方面卻已躋身發達國家的隊伍。物質財富積累相對不足,因此“未富先老”現象日漸突顯,老年人養老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2、老齡人口地域與城鄉之間分布不均衡。一方面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類似,我國人口老齡化在地域之間呈現出由東向西梯次分布的特征。從東中西三個地區分布情況看,東部地區60周歲及以上人口7,935.44萬人,中部地區5,910.22萬人,西部地區3,913.78萬人,分別占我國老年人口的45%、33%和22%,占東中西部地區人口比重分別為13.32%、13.22%和13.51%,可以顯示出東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差異很明顯;另一方面從城鄉方面來看,城鎮7,829.11萬人,農村9,930.33萬人,分別占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為44%和56%,占城鄉人口比重分別為11.68%和14.98%,由此看出農村老齡化較城鎮程度更高。城鄉人口遷移是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源。
3、社區服務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根據國家民政部門統計,社區服務處在城鎮有7,899個,便民服務中心有62.3萬處,而在農村,有高達50%的社保網絡覆蓋率,這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社區中,定期為老年人看病和做家務的現象非常普遍,社區文體設施不僅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還給予了他們多方面的優惠待遇。
二、我國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極其講究孝道。“養兒防老”的思想自古以來根深蒂固,兒女理應成為養老責任承擔者。由于長期受到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目前還是有很多家庭選擇傳統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另外,我國老年人無論是城鄉還是農村,“葉落歸根”思想極其嚴重。老年人認為,晚年和家人在一起才是天倫之樂。其次,在外人看來,若他們去養老院接受服務,則會有無兒女贍養,兒女不孝等誤會產生。因此,傳統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社區養老發展水平。
(二)資金投入不足。事實上,社區養老得以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支撐性條件就是金錢。目前,我國在籌資方面,有政府貼補、社會集資、私人捐助、適量收費四種形式。但從當前的事實狀況來看,資金收入其實并不多。政府的撥款雖然逐年上升,但是由于社區養老在發展的初步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就形成了較大的資金缺口。另外,社會捐獻和個人集資的收入有限,無法真正彌補資金的缺陷。
(三)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差。養老服務方面并不完善,如服務人員緊缺、專業化水平低等。這些從業人員本身對這方面的了解就很少,又沒有接受專業化的教育和培訓。因此,當他們在工作中出現挫折時容易產生意外情況,例如工作懈怠、侮辱老人甚至毆打老人等情況。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解決。除此之外,老人面對身體功能的不斷弱化,除了需要生活上的照顧外,還需要更多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陪伴和關懷。因此,加強養老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心理技能方面的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養老從業人員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尤其要加強臨終關懷技能的培訓。
(四)服務形式單一,功能不完善。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不方便,需要有人專門照料,但絕大部分老年人只是依靠退休金解決日常生活需要,無力支付更多的項目,所以他們寧愿去選擇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的社區服務。事實上,只有一半的社區能有完整的健身設施配備,更不用說更高級的服務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之間有較大差距。老年人對助老服務的需求范圍廣,包括醫療救助、生活照料、文體娛樂、心理輔導等,老人的身體精神狀況各異,因此照顧老年人的服務人員也要盡可能的多樣化,才能讓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質量。但現在社會大眾一般都注重老年人的物質生活享受多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且忽視設施配套的強大作用,再加上專業服務人員質量難以保證,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滿足。
(五)運行模式落后。傳統的社區養老形式,主要以實體養老院為主。對老人的個人信息管理、醫療服務等活動都是采取人工操作,既影響工作效率,又不能對老人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無法進行針對性服務。另外,傳統的模式把子女和老人分割開來,子女與老人的接觸很少,影響了感情交流,不利于老人的精神生活。傳統社區養老發展模式與當前的互聯網發展脫軌,導致信息閉塞,發展落后,養老服務水平降低。
三、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
(一)轉變傳統觀念。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想轉變并不容易,需要從宣傳與教育上下工夫。首先,政府有義務把責任擔當起來,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有關常識,使人們充分認識其優勢和社區養老的重要性;其次,各種媒體資源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如報紙的專訪以及新聞媒體報道,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人們對社區養老的認識;最后,政策方面可以給予相關機構一定的政策優惠,這是一種激勵,能促進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
(二)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要想使資金來源不再單一,要做到:第一,進一步明確政府責任:加大資金投入,使社區養老發展道路更加暢通;第二,施展宣傳功效,通過大眾傳媒發動社會成員的力量,開展慈善捐贈,發動慈善捐贈,這既能解決社區養老資金短缺的問題,又能減輕政府的包袱;第三,根據老人享受的服務質量不同,可以適當的收取服務費用。
(三)建立社區養老服務隊伍,提高專業化水平。一方面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崗位知識進行的培訓。首先,到高校進行宣傳,選拔優秀畢業生進入到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中;其次,對在職工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通過學習專業技能,提高專業服務水平,最終達到提高社區服務能力。還可以制定相應資格標準,只有拿到資格證的人才能從事社區工作;最后,加強服務志愿者隊伍建設,動員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當中去,年輕人熱情開朗積極向上,能給老年人的心態帶來積極影響,可謂益處無窮。這樣就可以在老人彌留之際減少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后歲月里,也得到心靈的安慰,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
(四)豐富服務內容,完善配套設施。在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時,必須以他們自身的需求特點為導向。社區養老內容概括起來有生活關照、物質供應、心理關注。同時,很多資料顯示,老年人更喜歡日常生活照顧、醫療救助、文娛活動與心理輔導。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菜譜,豐富棋牌、廣場舞、健身等娛樂形式,開展老人課堂,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真正豐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保證老人健康安全。因此,社區樂園是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集衣、食、娛、學于一體的老人樂園。最后,輔以相關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引入文體設施更要根據老年人實際情況,老年人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下降,為保證其安全,要增加特殊設施,使他們安全地享受健身娛樂,充實心靈。
(五)發展“互聯網+社區樂園”。利用實體店和線上營銷相結合的模式,通過網上的宣傳、互動、產品展示和接受訂單(此部分可由其子女操作),也可直接到實體店享受服務。同時,子女可以通過社區樂園APP隨時關注父母的動態,了解父母的最新狀況并與父母進行在線溝通,增強老人的情感生活。另外,每個老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二維碼,包括姓名、血型、聯系方式、健康情況等信息,以便在走失時,方便及時找回,并能進行快速的救治處理。通過互聯網,家庭、社區、醫院、養老院可以達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不出家門就可以預約掛號、網上咨詢、遠程會診、遠程培訓等實現科學健康管理,使“智慧醫療、智慧養老”變為現實。
四、小結
我國人口老齡化局勢十分嚴峻,限制社會發展。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殊形式,“未富先老”的狀況出現,高齡、空巢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家庭養老出現許多問題,而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觀念的制約,機構養老也難以發揮其功能。因此,全新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的關注度激增,成為養老服務的最佳選擇。囿于我國國情和社會環境,社區養老的發展還存在一些障礙,但只要準確把握社會需求,拓寬思路,統籌協調,社區養老模式一定能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經過不斷的調整和完善,社區養老體制將會日臻成熟和完善,優勢也將盡顯無疑。這會極大地推動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使“老有所依,鰥寡孤獨皆有所養”成為現實。
主要參考文獻:
[1]周瑞樂,石巖濤.我國社區養老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3.
[2]梁爽.打造互聯網+社區養老的新模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5.
[3]王盛,白雨晨.關于發展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J].科學發展,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