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無論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讀懂學生都是教育的起點。
讀懂學生,就要尊重他們作為孩子的獨立人格。我們常常簡單地用成人的思想去臆測孩子的心思,又簡單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當成了“縮小的成人”,或者“成人的預備”,忽視了兒童自身的存在。其實,孩子是正在發展中的人,是社會中的人,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獨立存在價值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要,有一套自己理解世界的邏輯體系,兒童如此,大一點的中學生更是如此,而且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更強,更需要被尊重。
讀懂學生,就要讀懂他們作為孩子的內在需求。恰當的行為往往建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只有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讀懂他們的內心需求,才能作出恰當的教育行為。孩子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每個階段都有階段性的發展任務和特定的內在需求。同時,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每一代人都有特定時代的印記。現代、開放、多元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為現在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他們從面對紙張到廣泛開展多媒體閱讀,從被動地從家長和教師那兒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地運用各種現代化手段搜尋信息,從接受有限的書本知識變為吸收海量的信息。與此相應,他們的閱讀興趣、認知方式、溝通方式、學習方式以及心理需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要主動適應這種變化,抓住當下社會環境下每個階段孩子的需求,比如游戲玩耍的需求、同伴交往的需求、動手實踐的需求、探索未知的需求、參與體驗的需求、接觸自然和社會的需求等,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完成教育、做好教育。
讀懂學生,就要釋放他們作為孩子的自然天性。孩子往往通過游戲探索世界,認識自我。但是,一些家長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權利,孩子的課余時間用各種補習班填滿。沒時間玩的孩子,不管知識多么豐富,生活多么優裕,也是不幸福的。現在,很多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而增強,反而是減弱,這是教育的失誤,也是教育的悲哀。我們要發現孩子的潛在天賦,成年人既不可拔苗助長,也不可一味遷就,而應該如魯迅先生所說:“健全地生產,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尊重孩子人格,讀懂孩子需求,釋放孩子天性,才能減少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