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課程的要求之一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何為有價值的數學?新課標是這樣解讀的:“‘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是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有用的數學,而且是對學生從事任何事情都有用的數學。”可以看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內容的選擇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是最具價值的。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課前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課上科學設計教學環節、注重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體驗“有價值的數學”。
課前研讀教材,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課前要研讀教材,了解本單元重難點及知識本身最終的落位點,制定合理且重點突出的教學目標,切忌目標設定太多、教學環節過多、重點不突出。例如,京教版教材第九冊數學第一單元第2節的學習內容是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并在解決過程中認識中括號。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要落實本節的教學內容,還要緊緊抓住計算這一教學重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考查學生對于計算的掌握情況。
課堂上精益求精,科學設計教學環節。課上在出示情境圖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自行提出問題,之后小組交流,再進行班級分享和反饋。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在開放的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到每個學生。在巡視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對于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及時提醒和糾正,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知識。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進”“退”。教師要“退”下來,讓學生質疑,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有所獲,在學習中培養創造能力。在合適的時機勇敢地“進”,如教師發現學生的觀點趨同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就要適時介入,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出現閃光點時,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增強他們的信心,樹立榜樣。又如,在學生討論過程當中,在涉及到知識點或必須要強調的地方時也要“進”,要進一步明確、要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科整合。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學好數學的基礎,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弄清數學題目的已知、未知和再現問題中互相關聯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閱讀訓練,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總之,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環節、加強學科間的融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驗“有價值的數學”。
編輯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