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兒
在哈佛大學2016年畢業典禮上,中國學子何江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發表了演講。在哈佛大學歷史上,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
“我們去打工,孩子就荒廢了”
1993年正月初十,節日的喜慶還未散去,湖南寧鄉縣停鐘村(現改為竹山新村)的何畢成、曾獻華兩口子就為了是不是外出打工,吵了起來。
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何江5歲,小兒子何蛟龍才3歲。一家四口住在沒有自來水的土坯房里,下雨天,房頂漏雨,要用盆子去接。
何畢成高中畢業,算是村里的“知識分子”,曾獻華文化程度不高。他們養豬、種水稻,維持家里的生計。去年雨水多,何家的土坯房成了危房,何畢成想和妻子一起打工,掙幾年錢把房子翻修一下。
丈夫的心思,曾獻華都明白,可孩子越大叛逆心越強,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督導,誰也不知道會怎么樣。曾獻華最終說服了丈夫,夫妻倆決定繼續在鄉務農。
白天去地里干活的時候,曾獻華便讓兩個孩子坐在田埂上看小人書。可時間久了,倆孩子就坐不住了。
幾天后,曾獻華特意做了一碗紅燒肉。她問兒子:“今天看的書,可都記住了?”兩個人點點頭。
“那么你們跟我說說,都說了什么?”弟弟何蛟龍耍起了小聰明:“看過都忘了。”曾獻華臉一沉:“到底看沒看?撒謊騙人,我絕不會縱容。”兩人被媽媽板著的臉嚇到了,承認一眼沒看。
“讓你們看書,是想你們多學點東西,不是讓你們糊弄的,什么時候想明白了,什么時候吃飯。”那一次,是兄弟倆唯——次見媽媽發火,也是唯——次沒有吃晚飯。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家里的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地里不忙的時候,曾獻華便提著尼龍袋走街串巷收破爛,別的不要,只收書。
一天,她無意發現了一本《紅樓夢》,對方要3元錢。曾獻華兜里總共也就一塊多錢,見對方正在剝玉米,她便說:“大姐,要不我幫做活,你把書便宜點給我行嗎?”大姐問:“你這收破爛的真奇怪,別的不要,咋就要書呢?”曾獻華解釋道,孩子愛看書,家里窮買不起。大姐心有不忍:“這么冷的天,你也不容易,一塊錢你拿去吧。”曾獻華擺擺手:“我不能讓你吃虧,我幫你把這活做了,抵書錢。”天寒地凍,曾獻華的手幾乎凍得沒了知覺,一直干到夕陽下山。
“有啥事跟媽說,說不出來就寫出來”
每天晚上,何畢成夫婦都給兩個孩子講睡前故事,多數內容是鼓勵孩子上進努力。
曾獻華擔心與兒子缺少溝通,就讓兩個孩子每天寫日記。小學三年級時,何江的班里競選班長。何江雖然也想當班長,可他卻推選了別人。
從日記本里看到這事后,曾獻華給兒子講了一個將軍守城的故事,告訴兒子:“故事里的將軍把守城的責任讓給別人,結果導致城池失守。而推薦一個有能力的班長,大家公平去競爭,才是真正為班級好,對老師負責,你的放棄,在我看來不是成全,而是不相信自己。你想想,如果你推薦的那個人,沒有把班級管好,你后悔嗎?”
聽完媽媽的話,何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最終,何江找到班主任毛遂自薦,并當選為班長。曾獻華很為孩子開心。
何江升入初中后,書本上很多知識點,曾獻華已經看不懂了。每天晚上,她會抽空把課本看一看,遇到不懂的,虛心請教。因為有這個愛提問的“學生”,何江兄弟不敢懈怠,生咱在媽媽面前丟臉。
“自己看輕自己,別人永遠不會看重你”
2m5年,何江考人中國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入學不久,何江便有了以后出國深造的想法,首選就是美國的哈佛大學。
父親覺得他有點好高騖遠。母親卻跟何江說:“自己看輕自己,別人永遠不會看重你,你說行,就一定行,媽信你!”
何江在中科大的4年,學業上盡力勤勉,課余時間廣泛涉獵各種社團活動,大四時,獲得了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拿到了去哈佛留學的全額獎學金。
2009年,何江進入哈佛求學,剛到哈佛深造時,昔日的光環淡去,他一度很不適。
曾獻華知道后,很著急,讓小兒子教她發短信。會打字后,她第一時間給大兒子發了信息:“還記得你高三的時候想參加一個征文比賽,可你怕失敗,不敢參加。還記得媽怎么跟你說的嗎?這個世界上,不是什么事都會有結果,就像地里種莊稼,雖然是靠天吃飯,可種了才有可能收成,不種就啥也收不到。”
在母親的“種地理論”影響下,何江振作起來。何江一口“中國式的英語”。為了找機會練習口語,他硬著頭皮申請給哈佛的本科生當輔導員,“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來的勇氣,反正就是想多講講英語”。從入學第二年開始,何江給哈佛的本科生做輔導員,這種方法讓他的英語表達方式很快從“中式”轉到了純正的“美式”。到了讀博士期間,何江已經可以給哈佛本科學生上課了。
今年3月,何江和同學聊起了畢業典禮演講人的事。見他有心嘗試,導師也鼓勵他。何江的準備很充分,從題材到具體內容,細細打磨,加上多年苦練的流利口語,經過幾輪選拔,何江順利入選。
何江演講的題目是《蜘蛛咬傷軼事》,他通過母親用火療治傷的故事闡釋了自己的科研意義:找出更多創造性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像他母親一樣的農民群體。何江說:“未來,我相信會有更多中國人在類似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
7月中旬,何江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學習。他拍了一些哈佛的照片通過微信發給媽媽:“老媽,在哈佛待了好幾年,我都沒好好讓你看過我的學校,我快走了,讓你好好瞧瞧。”
曾獻華回復一個笑臉:“我早就看過了,我自己在網上查的,想你的時候我就看你的學校圖片。”何江知道,不管走多遠,母親的目光會一直追隨著兒子。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