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林
地處大巴山南麓的大竹縣,既是革命老區縣、傳統農業縣,也是省定貧困縣。面對2016年全縣18個貧困村摘帽,6298戶、18374人脫貧的攻堅重任,大竹縣以黨建為引領,向班子隊伍要戰斗力、向基層黨組織要執行力、向骨干黨員要影響力,匯聚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村民富不富 關鍵看干部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是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
偏遠的四合鄉,曾因班子軟、隊伍散,干群關系不融洽,致使脫貧奔康勁頭不足。去年鄉鎮換屆后,鄉黨委迅速在全鄉啟動了“結對認親扶貧濟困”活動,向機關黨員干部發出“三帶扶貧”動員令:“帶著親人感情扶貧、帶著問題導向扶貧、帶著責任擔當扶貧。”
四合鄉新寨村四組貧困戶劉忠國,一心想發展養殖脫貧致富,但苦于沒本錢而喪失了信心。“張書記來我家住了半個月,幫我把資金、土地的困難全解決了。”劉忠國口中的張書記,就是該鄉黨委副書記張小林。張小林不僅與當地村民結下了深厚感情,還通過耐心細致地走訪了解,使多年懸而未決的聯網組道開始動工。
換屆換出“攻堅隊”。今日大竹,一支支作風過硬、敢打敢拼的干部隊伍為脫貧攻堅一線注入了強大活力,一塊塊“硬骨頭”被啃下。
支部強不強 全靠“領頭羊”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八渡鄉地處明月山麓,群眾習慣了靠山吃山,思想守舊。畢業于鄭州商學院的劉祿政,事業小有成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鄉黨委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回引”。去年9月,40歲的劉祿政正式就任青南村黨支部書記一職。
新官上任,劉祿政便與31名黨員共商發展大計,到成都農貿批發市場聯系客商,動員“朋友圈”里的經商朋友進村發展產業……“三把火”一燒,全村人都坐不住了。“我流轉了30畝土地種東北大蔥,按合作社保護收購價計算,年利潤能達到15萬元左右,比以前打零工強多了。”黨員種植大戶周瑞富侃侃而談。
近年來,大竹縣從財政和縣管黨費中列支經費用于加強貧困村陣地建設,著力在貧困村培育黨性強、能力強、勇擔當的村級黨組織帶頭人,穩步推進“富村帶窮村、先進帶后進”的發展模式,深入實施“能人帶村”計劃,25名“能人”走上黨組織書記崗位,構筑起了脫貧奔康一線的戰斗堡壘集群。
黨員手牽手 群眾跟著走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切實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我們‘黨員示范崗與專合社和養殖大戶協作,合作社免費提供鴨苗,養殖大戶提供技術指導,為20戶貧困戶集中代養肉鴨1300只,銷售利潤全部返還給貧困戶,每戶可增收200至300元。”談起“黨員示范崗”的作用,牌坊鄉土竹村青年黨員陳江明如數家珍。
為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大竹縣實施了“先富黨員帶動致富”“貧困黨員脫貧示范”“機關黨員聯系幫扶”三大行動。全縣設立各類“黨員示范崗”758個,8455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結對幫扶農村貧困戶和城鎮低保戶18427戶,實施種養業、農產品加工等“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70個。
作為脫貧攻堅一線的“尖兵”,貧困村第一書記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5年8月,省高院干部劉磊被選派到李家鄉大灣村任第一書記。實施“能人助村”計劃,劉磊自有妙招,松坪村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業主周慶祿便是他從鄰村成功引來的“黨員能人”。周慶祿在大灣村創辦了占地200多畝的“碧園黑山羊養殖合作社”,領辦“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采取“1+N+1+X”合作經營機制、“631利益分紅+兜底保障”雙保險利益分配機制,走合作共贏發展之路。
2016年底,全縣18個計劃退出貧困村、6298戶18374人告別貧困的目標如期實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作者單位:大竹縣委組織部) (責編: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