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將成為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

李 錦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關鍵要看如何將鼓勵民間投資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落實到位。中央對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空前重視,這將對提振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和投資預期起到較大作用。
2016年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民間投資增速是10.1%,而2016年前11個月只有3.1%, 為了盡快對癥下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國務院5月下旬曾到18個省做過“督查”,之后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到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堅決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切實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
由于民間投資總量大,對消費和就業都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因此,民間投資是觀察2017年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預計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很快將會有所突破,但并不會大面積鋪開。
對于企業自身來說,2017年中國將會加大分化,2015年至2017年是全面培育新的增長源和新的動力機制的過渡期。2017年的主線是供給側改革,主題是增長新動能,具體表現為企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轉型升級。
目前企業“總量持續回穩”和“微觀困難加深”相互交織。企業經濟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分化、分中向優”的基本態勢發展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102家央企中有20多家效益增幅達30%以上,這個數字是穿透濃濃霧靄的一道陽光,對央企的發展提升了信心。虧損嚴重的則集中在少數資源性企業與重工業,對于“發展創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分類,重組的勢態更加明顯。
2017年是國企改革的重點突破年,國企改革將出現三個轉變:偏重政策設計向政策落地轉變;偏重全面試點向重點突破轉變;偏重企業外部向內外兼修轉變。
推進混合所有制成為突破口,就是要啟動企業內在活力,在國企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上見成效,從偏重文件設計向施工轉變。2016年國企改革頂層設計“1+N”文件體系基本形成。國企改革頂層設計,不能總掛在嘴上了。
偏重全面試點向重點突破轉變。人們對試點已經不太感興趣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偏重企業外部向內外兼改轉變。2015年在去產能、兼并重組等備受各方關注的改革外科手術,加大兼并重組力度,這一年這方面進展不小。現在,搞混改,是跟外部結合的,更是觸動內部的調整,因此混改更具有內外兼修的改革特征。
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國企改革相互推動,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2017年的經濟形勢表面看是低迷,本質上是分化。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拉動中高端消費的產業會加快聚集投資。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么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總體來說,2017年,國家的形勢是,緩中趨穩、穩中蓄進、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企業的形勢是,緩中趨穩、穩中趨分、分中有進、分化趨優的發展態勢。
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國企改革相互推動,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2017年的經濟形勢表面看是低迷,本質上是分化。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