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育才小學 趙詩璐
感悟,老街巷里匠心傳承
揚州市育才小學 趙詩璐
揚州,是有著2500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名城。它以自己獨特的風韻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海內外賓朋,展現出舟車輻輳、市廛繁華的歷史長卷。
據記載,“匠心”一詞最早見于唐《孟浩然集序》?!敖承摹币喾褐浮肮そ尘瘛?,即制造者對品質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以求,對作品的無限熱愛。它體現了一個特定領域的行業氣質,體現了制造者的一份專注與踏實,一種堅定與信心。揚州的東關街、得勝橋都是揚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老街,也是揚州手工業的展示臺,前店后坊的連家鋪遍及全街。令人欣慰的是,揚州老街巷里的能工巧匠們秉持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敬畏,將祖先數千年前創造的老手藝堅守至今。
揚州市育才小學就在這些老街的旁邊。隊員們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能看到街道兩旁能工巧匠們的勞動場景。面對著晶瑩透亮的糖畫、惟妙惟肖的面人、叮叮咚咚的鐵匠鋪,隊員們的眼睛都亮了,他們迫切地想跟這些能工巧匠們學上一招。就這樣,圍繞《少先隊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三年級“勞動實踐”的活動主題,學校三(2)中隊率先開展了《感悟,老街巷里匠心傳承》勞動實踐活動,由中隊輔導員帶領隊員們走進揚州城的歷史老街,體驗這些暖心的老手藝。
為了讓隊員們通過觀察工匠們勞動的場景,感悟勞動所帶來的變化以及工匠們對手藝的堅守、文化的傳承,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情感和傳承優秀傳統技藝的責任感,爭獲成長章,在活動準備階段,輔導員鼓勵隊員們去東關街等老街巷與手工藝人取得聯系,確定體驗的時間、地點。各小隊還通過上網、查閱書籍等途徑初步了解實踐的項目。最終,隊員們敲定了三個體驗項目:捏面人、磨刀剪、做蒸籠。
第一小隊來到了孟曉紅阿姨的面人攤。隊員們了解到孟阿姨原來是一名翻譯,但是為了使老手藝不失傳,她毅然決然地接過了父親的面人攤。孟阿姨是個快手,一天能捏20多個面人,人物寫真也只需20分鐘就能完成,效率可不是一般地高。
第二小隊要拜的師傅是70歲的老鐵匠陸文彩爺爺。陸爺爺用了30年的光陰去打鐵,55年的歲月磨刀剪。30年前,得勝橋的巷子里那抑揚頓挫的“磨剪子咧戧菜刀”就是陸爺爺的聲音。到現在為止,他還在“照顧”揚州城的2萬多把刀剪??粗说对谒掷锶绱寺犜挘灰粫壕惋涟l光,小隊員們的眼睛都瞪圓了。
第三小隊拜訪的是揚州篾匠的第一把交椅——邵德廣老太爺。邵老太爺已經85歲高齡,卻還在堅守崗位。邵家祖上4代都是篾匠,揚州城里四大茶社的蒸籠90%都是邵老太爺親手做出來的。

隊員們跟孟曉紅阿姨學做面人

隊員們和邵老太爺學做蒸籠

隊員們和陸文彩爺爺學磨刀
觀看了能工巧匠們的技藝展示,隊員們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師傅學本領。第一小隊的隊員們興奮地跟孟阿姨學習捏“憤怒的小鳥”。孟阿姨仔細地講解要點,耐心地指導他們。隊員們則按照孟阿姨教的手法,左捏捏,右搓搓,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鳥沒用多長時間就捏成了。隊員們的高興勁兒就甭提了!
第二小隊的隊員們體驗磨刀時,不約而同地對20分鐘的磨刀不屑一顧。可真正操作起來,不一會兒很多隊員就腰酸背疼了,5分鐘不到就有人想當“逃兵”了。
篾匠做蒸籠有6道程序,邵老太爺從劈篾條到做蒸籠墊,一道不漏地給第三小隊的隊員們進行了講解。等到隊員們拿著篾條準備開工時,慈祥的邵老太爺卻怎么也不肯讓隊員們動手嘗試。他反復說:“苦啊,手一碰就破,小孩子手嫩,舍不得!你們看看就行了!”果然,一個小隊員試著劈了一根篾條,手就被鋒利的篾條拉開了一條口子。這個小插曲讓所有隊員感受到了篾匠工作的艱辛,于是,有的隊員幫著搬蒸籠,有的幫著綁蒸籠墊,還有的用砂紙打磨篾條,每個人都用行動表達了對邵老太爺的尊敬。
面對堅守家鄉傳統文化的老匠人,隊員們有許多心里話要向他們傾訴。
隊員徐菲陽問孟阿姨:“聽說您每天早上9點出攤,晚上9點收攤,風雨無阻,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俊标爢T朱一凡看著滿頭大汗的陸爺爺在狹小的空間里左右忙活,想想剛才自己磨刀5分鐘就腰酸背痛的感覺,滿心佩服地說:“爺爺,您真是揚州三把刀的幕后超級英雄!”隊員文雯摸著邵老太爺滿是傷痕的手,心疼地說:“爺爺,您怕我們傷了手,不讓我們干活,您自己怎么不怕傷手呢?”邵老太爺微笑著說:“孩子們,揚州富春、冶春茶社的蒸籠都是我這個老頭子做的。我不做,你們可沒有美味的包子吃咯!”一個隊員默默地看著老太爺干活,等老人家忙活完,立即打來一盆水給老人家洗手,然后給他擦上了護手霜!
在活動中,隊員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街匠人工作的艱辛,更感受到了他們對職業的堅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尋訪活動結束之后,隊員們喜歡上了這些老手藝。他們還給輔導員遞了一張任務單,老街巷里的行當多呢,他們要一個個體驗!白鐵匠、焗碗匠、箍桶匠,許多連輔導員都沒有看過的老手藝,隊員們卻一一打聽到了。他們還自主組建了紅領巾小社團,聘請工匠們做志愿輔導員。孟阿姨來了,邵家第六代傳人——邵老太爺的兒子來了,做糖畫的秦爺爺來了,擅長剪紙的唐奶奶來了。從一個中隊到八個中隊,學校紅領巾小社團搞得有聲有色。志愿輔導員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指導隊員們做糖畫、學剪紙、做通草花。老街匠人們真心希望將老手藝傳承下去。
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勞動中喊苦叫累的聲音沒有了,倒垃圾這類臟活兒從沒有人愿意干到大家搶著干!參與活動的家長也說,人一輩子總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保留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皩W⒆鍪?,至少能對得起光陰,對得起歲月!”這不正是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嗎?
“老手藝”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呈現,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間深厚而綿長的傳承。隨著近百年來人類文明的極大發展,隨著新事物的不斷出現,一些老手藝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淡忘,而老街匠人們對于匠心的傳承令所有人敬佩。他們是老街巷里的小手藝人,卻又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
活動總結:
這項得到隊員乃至家長一致好評的活動給了我們三點啟示:首先,優化組建小隊不可缺。在這項活動中,輔導員臨時根據隊員的興趣愛好,將隊員優化組成三個小隊,這契合隊員的實際需求,讓隊員們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學到了自己想學的本領。
其次,巧用社會資源不能少。走進老街巷,直接和老工匠們面對面溝通、學習的經歷,令隊員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最后,聚焦普通勞動者受感染。老街匠人們吃苦耐勞,每天準時出現在街頭巷尾,憑手藝為街坊四鄰服務。孩子們在了解他們精湛的手藝、向他們學本領的同時,也找到了他們身上閃耀的勞動的光輝! (欄目特邀編輯 柯 英 韓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