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敏
近日,微信號文章《如果你直覺:西方國家媒體特愛負面報道中國。大數據告訴你:直覺錯了》引起民眾熱評,其中“西方大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都以褒揚為主、中國媒體對西方大國的報道都以批判為主、英美媒體都愛黑自己祖國、中國媒體都愛贊美自己祖國,中國媒體對大部分外國的評價都低于對方對中國的評價”等觀點引發了不少爭議。
《直覺錯了》一文的發布主要基于博主對GDELT的數據分析,但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有客觀性價值的研究結論來看的話,我們還需要明確其中判斷媒體正面或負面報道的具體標準與維度。從事過相關媒體內容分析的研究者都知道,正面或負面報道的判斷不能僅限于定量的大數據,還必須有客觀的定性研判,這樣才能確保結論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所以,目前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判斷的標準和維度時,更應該將文中的觀點看作是一種參考性的信息。
“西方大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都以褒揚為主”,不少讀者認為這個結論與大家的常識性認識有出入。這里的原因或許在于,歐美國家的對華報道有很多集中在社會文化等議題上,而在此類議題中西方媒體呈現出的絕大多數都是客觀、友好和正面內容。這樣報道的“量”上去了,平均下來確實可以得出對中國報道以褒揚報道為主的結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政治經濟類議題中,尤其是當中國經濟面臨著調整產業結構、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等一系列嚴峻考驗時,雖然西方社會大多認同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但是在經濟金融改革等很多具體議題的報道中,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猜測、質疑和批評仍然很多。
而同為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等因為與中國文化共性更多,所以媒體報道對于社會文化議題的關注相對少些,報道焦點更多集中在一些敏感議題,甚至是爭議性議題中,比如,主權爭議、軍事部署等,因此,負面內容占比更多,這恐怕也基本合乎大眾的基本判斷與認知。
我曾在北歐工作學習多年,總體感覺北歐對中國持非常友好的態度。這大概與北歐國家和平、富足和包容的民眾心態,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高認同感有關。近年來,隨著對華貿易文化往來的不斷增多,北歐國家對華報道也大多呈現的是正面的信息和積極的內容。至于“英美媒體都愛黑自己祖國、中國媒體都愛贊美自己祖國”,我認為這還必須考慮到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媒體自身定位的差異。不少西方媒體媒體將其定位為watchdog(監督者)甚至是iconoclast(反傳統者)和dissident(異見者),以監督、批評建制者為其價值導向,注重個體真實。而中國媒體倡導正面宣傳為主,注重整體的、本質的真實,希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來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不同的角色定位使我們在內容報道和態度表達中產生了差距?!?/p>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谷棣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