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瑤
摘 要:新媒體藝術已經深入到了各個藝術領域中,它在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發展結合方面有著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新媒體藝術順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狀況,展現了其獨有的藝術特征。新媒體藝術從科技與藝術方面不斷創新,主要表現在技術的更新、觀念的表達、形式的多樣及作品的互動性。
關鍵詞:科技;觀念;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把電子媒介作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它的核心基礎為數字技術,其設計使用了非傳統藝術所常見的載體。新媒體藝術設計有著對傳統藝術設計理解,又因新技術的興起而與傳統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
新媒體藝術理論繼承了部分傳統藝術設計理論,兩者都滿足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具有相同的審美理論基礎,理論法則及創意也近似,表現內容也互相影響。而新媒體藝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技術和觀念兩方面:從技術上來看,新媒體藝術設計用全新的科學手段作為基本工具,不再局限于傳統形式。更“新”的新媒體藝術設計甚至在生物、化學等領域里進行創造,用全新的思考模式與創新手法進行再創作。從觀念上來看,新媒體藝術設計更注重與人的互動性。從創作的初衷到作品的展現都加入了人為的干預,增加了創作作品中的不可預見性。
從古至今,科技的每一次發展,都會對藝術設計領域中的變革造成巨大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發展動力。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必須要對新技術有一定的儲備。當我們在創作過程中萌發了新觀點后,我們需要將這種觀念展現出來,就必須要找到最合適的技術來解決問題。擁有了新技術以后并不代表不需要重視觀念的創新,一個好的藝術設計一定有其獨特性。我們需要不斷的深入設計理念,并對內容進行調整。
在媒介的選擇上,新媒體藝術設計并不像傳統媒體一樣單一,一直在不斷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如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米爾頓·凱奇創作的《4分33秒》。作為一名音樂試驗家,《4分33秒》在當年打破了人們對音樂的固定印象,對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做了新的探索。約翰·米爾頓·凱奇上臺演奏,三十秒過去后,約翰·米爾頓·凱奇靜坐著,臺下還是很安靜;一分鐘過去后,約翰·米爾頓·凱奇仍舊靜坐著,臺下的人開始竊竊私語;兩分鐘過去了,約翰·米爾頓·凱奇還在靜坐著,臺下開始喧嘩,甚至有人開始大罵,場面開始混亂;兩份三十秒過去了,約翰·米爾頓·凱奇靜坐著,臺下的人出現了所有能預想到的情況;三分鐘過去了,約翰·米爾頓·凱奇靜靜的坐著,臺下已經沒有多少人了;直到最后,4分33秒過去以后,約翰·米爾頓·凱奇才離席,宣告他的音樂已經演奏完畢,而此時臺下空無一人,這就是《4分33秒》。我們必須意識到,真正的《4分33秒》并非是約翰·米爾頓·凱奇在臺上靜坐了4分33秒,而是通過后臺的錄音設備將這4分33秒之內所有的聲音都錄了下來,每一個時間段內不同的效果都被記錄了下來。這才是真正的《4分33秒》。這個音樂作品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無聲樂曲。他沉默了4分33秒,在此期間,在觀眾的期待、疑惑、議論、憤怒、大罵、無精打采中完成這件音樂作品,表面上來看,約翰·米爾頓·凱奇并沒有演奏音樂,但是他卻完成了他的作品。這件藝術作品中包含的不是音樂,卻是對音樂的一種探索。無聲是不存在的,觀眾覺得沒有音樂,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聽。對于新媒體藝術來說,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元素。這種改變只是一種開始。
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先導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曾經說過:“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后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將科技與藝術相融合,是技術與觀念更深層次的表達。通過科技創造藝術,這是一種“連結”;參觀者切身體會作品,并與作品進行意識上的共鳴,體現了“融入”與“互動”。這種將這種表現形式融入觀念的“轉化”最終將展現全新的觀念。
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互動。互動性是新媒體藝術設計最基本的特征,這使其在根本上區分了其它藝術設計形式。在傳播途徑中,這種表現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顯著。傳統媒體在對信息源只能通過媒介進行有限的信息采集,這種單向傳播方式只是讓受眾進行接受。而新媒體藝術設計則首先對信息源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其中包括了受眾的實時交互與動態鏈接,發布者與受眾參與性增強。通過網絡,讓作品與觀眾有更多的交流。在新媒體藝術中,“媒體”具有雙重性。它既承載了藝術,又屬于大眾傳媒。新媒體藝術開始更多的注重過程,在個性化與多元化的今天,通過科技的創作平臺,不斷的更新來為大眾服務。新媒體藝術的互動性克服了受眾在參與過程中單純的接受的問題,參與者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到藝術創作中去,更好的理解藝術。
通過不斷加強作品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強化作品的內在涵義,對作品進一步的升華,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最終成為未來藝術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侯守金.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藝術設計——略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1).
[2]梁佳潼.互動的藝術——論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征[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
[3]童芳.新媒體藝術[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