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章是中國古代創造的關于文字的藝術,具體方法是把文字鑄在或刻在堅硬的物體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印章成為憑信工具和權勢象征。歷史上印章的發展出現兩個高峰期(秦漢、明清)和一個轉折期(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印章發展的轉型期。同時也是中國歷史的轉型期,這個時期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變,對于印章藝術來說這種變化必然帶來影響和變化,這些變化如何體現是討論的主題。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印章藝術風格;社會文化;民族融合
一、魏晉南北朝社會政治對印章風格變化產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政治極度不穩定。這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整體在制作工藝上比秦漢印章嚴重下降。對于印章本身來說,字法上相比秦漢印章這個時期 的印章來說字體偏小偏細,不夠圓潤,沉穩缺失,章法上也不如秦漢時期的印章考究與莊嚴。這是因為秦漢時期,在強有力的統一政權的影響下印章形成了嚴格的規范和制度。秦實行法制,賞罰分明,戰功至上,所以從上到下有尚武之風(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體現在印章上形成了粗獷有力,字法強硬的秦印,字外有格是秦印最容易辨認的特點。
漢朝則是外儒內法,講究外松內緊,在漢朝長時間統治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則,方正平直,轉角圓滑,非常講究字法和章法。相比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出現分裂,沒有統一的印章制度,而且頻繁的戰爭使印章需求量加大,沒有辦法進行秦漢印章那樣的精細制作。為了“供貨量”只能鑿制字小,筆畫細的印章,這就是政治環境對印章的影響。
二、魏晉南北朝戰爭與民族融合對印章風格變化產生的影響
漢朝時期,為了顯示游牧民族臣服中央政府,戰敗投降的游牧民族領袖被中央賜封印章,成為了漢朝正式任命的官員,印章由此傳到了游牧民族。三國統一后,晉朝因連年內戰國力空虛,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趁機大規模叛亂,分別建立各自的政權與中國漢族正統政權對峙。游牧民族各部落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很多國家,主動接受漢族文化來改良自己的文化。印章作為統治者權力的象征在游牧民族政權的政治舞臺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漢朝滅亡后,游牧民族工匠學習制作印章,但在不懂章法和字法的游牧民族眼中,印章只是權力的信物,其他的意義并不大。所以游牧民族政權的印章在初期(后趙、前秦)章法上自由隨意,字法上有些印章有錯別字和大小排列不一的現象出現,制作方法上也偏向相對簡單的鑿制,而后期游牧民族政權(北魏、齊、周)制作的印章中,章法和字法很是嚴肅,鑄制的印章逐漸變多,并確立了當時獨有的形制。這樣的現象說明游牧民族對于印章的學習也是由淺入深、從外到內。這是戰爭對傳統秦漢印章制度帶來的沖擊與融合,它促使了秦漢以來形成的印章藝術的轉型與完善。
三、魏晉南北朝文化對印章風格變化產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和門閥政治,政治的話語權始終保持在貴族中,這些貴族子弟重視打扮,崇尚談玄,不注意實際應用,以自由散漫的形象示人,崇尚奢侈,浮夸享樂成為了這一時期主要的社會風氣。在這一時期,印章不僅是權勢的象征,也成為了人身份的象征,使私印的發展起逐漸超過作為主流的官印。
由于文化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鑄造印章時,從大到小鑄造兩個或者多個方形印章,大印上的印紐叫做“母獸”,小印的印紐叫作“子獸”,母獸和子獸套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印紐。最小的方印是實心的,上面刻有多面文字,這種叫做“子母印”的鑄印形式成為新的印章形制并在這一時期被廣泛使用。字法上魏晉南北朝的印章大量使用“懸針篆”這種字法形式,這種文字是小篆的一種,是篆書的異體。因為豎劃收筆時出鋒,像針一樣懸著,所以被稱為“懸針篆”。在印章材質上大量出現了象牙、鎏金等貴重材質的印章,在章法上,朱文印開始發展起來,這都是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風氣而出現的,這導致秦漢以來的印章作為憑信工具和身份證明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印章逐漸藝術化,成為了體現個性的所在。
四、結語
由此可見,在當時政治、文化、戰爭與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響下,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由秦漢時期的圓融穩健、典雅方正轉變成峻利勁挺、體勢生硬,雖然這一時期是印章藝術的一個衰敗時期,但一些風格對后世篆刻藝術創作給予了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趙昌智,祝竹.中國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黃惇,莊新興.漢晉南北朝印風(上)[M].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2011.
[5]韓天衡.篆刻三百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9.
[6]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