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糧食經濟發展
文/張曉強

我國糧食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從深層原因看,既有總量問題,更有結構、成本及資源環境問題。要切實解決,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做好工作。
欄目主持/李 可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而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為此,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就農業而言,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特別是糧食保障能力,做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關鍵。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的健康發展。通過財政稅收和金融支持,大力發展糧食科學技術,實施水稻、小麥最低收購政策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加大糧食收儲與運輸能力等多措并舉,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自2004年至2015年,實現了糧食總產量的十二連增,2015年達到6.2億噸的歷史新高;人均糧食產量457公斤,也是歷史新高??傮w上看,實現了種糧農民增產增收、糧食供應保障有力,對穩定物價、改善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也面臨糧食庫存大幅增加、市場價格下跌等問題。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應指出的是,我國糧食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從深層原因看,既有總量問題,更有結構、成本及資源環境問題。要切實解決,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做好工作。對此,筆者有以下五點思考。
第一,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從近幾年消費、庫存狀況及對今后幾年我國糧食需求、國際糧食產消的預測看,“十三五”期間,要著力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保障水平,而不是過度追求糧食總產量的不斷增長。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同時,一定要切實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要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開展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類的良種培育,開展大規模良種基地建設和良種推廣使用等方面的基礎性工作。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高居世界之首,但單位面積產量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例如,2014年我國糧食單產為每畝397公斤,為美國2014年單產510公斤的78%。其中我國主產區東北地區玉米單產每畝400公斤,僅為美國水平565公斤的71%。依靠科技進步等舉措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仍有較大潛力。因此,只要我國的十幾億畝基本農田底線守得好而且地力及水利灌溉、交通、農電等條件逐步改善,糧食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我們就有了應對國際糧食市場供應變緊和出現較大自然災害的堅實基礎。
第二,優化調整糧食生產結構。2015年,我國谷物總產量達5.72億噸,其中稻谷2.08億噸、小麥1.3億噸、玉米2.25億噸。從市場需求和庫存情況看,對玉米和水稻的生產要適當把握。通過糧改飼、退耕還林、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及重污染耕地停止糧食生產等措施,既減輕糧食庫存過大的壓力,又可讓過度消耗的地力得以修養生息。從過去的實踐經驗看,對退耕、休耕地的農民的補償等措施一定要切實到位。要通過財政資金補貼、金融支持、發展新業態、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信息引導等多種方式,使農民的收益與生活水平得到切實保障,能夠積極參與到上述糧食結構調整的重要行動中去。
第三,推動糧經飼統籌,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種養加一體發展、推進糧食產業鏈和價值鏈水平提升,是促進糧食生產從過于重視量的增加向注重效益轉變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一些企業,以玉米、水稻等為原料,發展糧食精深加工,通過生產精品糧油與食品、利用副產品加工高附加值產品,通過深加工生產淀粉、工業酒精并進一步生產市場需求大的化工產品等方式,實現了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也為種糧農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產品銷售方向,實現了雙贏多贏。進入新世紀以來,燃料乙醇以其可再生、環境友好等優勢,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替代車用化石燃料的重要舉措。世界燃料乙醇生產從2000年的1283萬噸增加到2014年的7371萬噸,15年間增長了4.7倍。我國燃料乙醇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5年產銷達到230萬噸,位居全球經濟體第四。適當增加燃料乙醇生產規模,有利于去庫存。雖然降價出售庫存陳糧給相關企業使財政增加了經費支出,但卻大大減少了長期庫存導致的糧食徹底失去價值的損失,節省了新建糧倉的投資和大量庫存成本,緩解了一些企業的困難,促進了新的產業鏈發展,從綜合效益看,利益遠大于支出,是值得做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周密研究,有序推進,也要注重效益。
第四,堅持使廣大種糧農民增產增收的基本政策取向,同時努力控制糧食成本過快增長。過去十幾年我們出臺的最低收購價、農業生產資料補貼等措施,總體影響是正向的,但隨著發展要總結經驗,及時加以改革調整。例如,2016年確定了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既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又保障農民合理收益。又如,我國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已實行多年,但隨著農村耕地流轉的變化,相當部分的補貼實際成為耕地承包人的收入,而實際租地種糧者并沒有得到激勵。再如,化肥補貼使得我國農民購買使用化肥的單位成本相對低廉,而我國每畝使用化肥量高達22公斤,為世界平均水平8公斤的2.8倍,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這不僅造成邊際效益大大降低,地力衰減,而且化肥過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已成為我國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現在,我國農業財政補貼的規模已接近世界貿易組織(WTO)允許比例的上限,財政負擔也較重。有必要對種糧直補、農資補貼現行辦法的利弊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推進相關改革。筆者還想提出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經營承包權等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等權力;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這是我國糧食產業通過規?;洜I提高種糧農民收入和種糧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措施,應積極探索,有效推進。
第五,著力提升糧食產業與產品的質量、創建優質品牌。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我國工業相同,也是“大而不強”。中低質量產品占絕大多數,劣質產品甚至有高農藥等有害殘留的產品進入市場時有發生。這不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降低了消費者對國產產品的信心,也使我國糧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效益不高。因此,要加快完善糧食行業及主要產品的標準,加強糧食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產地安全管理,實行產地準入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要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高效使用,促進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要求,關鍵在于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農民、合作社、相關企業到政府機構、社會監督都要高度重視,行動起來。與此同時,要努力創建優質糧食及糧食加工產品品牌,支持品牌化營銷,真正實現優質優價,使中國優秀糧食產品品牌效應不斷擴大,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