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廣永孫曉計李壽義周霄高軍
(1.河北省玉田縣農業植保站 064100;2.河北省植保植檢站石家莊 050000)
小麥后期防病增產技術研究
鄭廣永1孫曉計1李壽義1周霄2高軍2
(1.河北省玉田縣農業植保站 064100;2.河北省植保植檢站石家莊 050000)
小麥是玉田縣種植面積第二大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67萬hm2。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小麥的各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尤其在小麥中后期發病嚴重,可導致葉片早枯,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10%左右,嚴重地塊損失高達20%~30%,嚴重威脅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為篩選比較不同殺菌劑、葉面肥及殺菌劑與葉面肥組合對小麥后期防病增產效果,特進行本試驗。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河北省玉田縣陳家鋪鄉集強現代農業園區基地,上茬作物為夏玉米。試驗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為粘壤土,pH7.7,有機質21.4g/kg,地力中等偏上。
1.2 試驗作物
試驗作物:冬小麥-石優20。
1.3 供試材料
30%已唑醇,河北博嘉農業有限公司生產。
99%磷酸二氫鉀,河北威遠生化農藥有限公司生產。
325 g/L苯甲·嘧菌酯,河北威遠生化農藥有限公司生產。
1.4 試驗方法
試驗設3個藥劑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3次重復,共計12個小區。各處理均采用電動噴霧器噴施,每小區111m2,隨機排列,中間設1m隔離帶。藥劑處理區于2016年5月20日(灌漿初期)施藥一次,空白對照噴施清水一次,施藥當天天氣晴好,微風。
各處理如下:
處理1:已唑醇3g+磷酸二氫鉀50g,每桶用水15kg。
處理2:磷酸二氫鉀50g每桶用水15kg。
處理3:苯甲·嘧菌酯20mL,每桶用水15kg。
處理4:清水對照。
1.5 病害防治效果及產量調查
1.5.1 小麥白粉病效果調查
調查記錄各處理防治前及防治后7d、14d防效及各處理產量。
每小區按單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m2,各點隨機檢查100張葉片(調查上部3片葉的發病情況,旗葉和旗下一、二葉的取樣數量應大體一致),調查發病葉片數和嚴重度,計算病葉率、嚴重度和病情指數。
嚴重度指病葉上病斑菌絲層覆蓋葉片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比率,用分級法表示,共8級,分別用1%、5%、10%、20%、40%、60%、80%、100%表示。

注:Ai——i級病葉數
i——各嚴重度級值
M——調查總病葉數
病情指數=病葉率×病葉平均嚴重度×100

注:CK——空白對照區病指
PT——處理區病指

注:CK0——對照區藥前病指
CK1——對照區藥后病指
PT0——處理區藥前病指
PT1——處理區藥后病指
1.5.2 產量調查
每小區取1m2,調查667m2的穗數;在每個小區中隨機取30穗,調查穗粒數;隨機取3000粒,稱千粒重。
試驗結果見表1,試驗表明,苯甲·嘧菌酯20mL在施藥后7d和14d的實際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別達到76.87%、75.65%和72.28%、70.82%,產量增幅達到21.83%。已唑醇3g+磷酸二氫鉀50g組合在施藥后7d和14d的實際防效和校正防效分別達到81.47%、74.81%和74.11%、64.80%,產量增幅達到20.21%。苯甲·嘧菌酯20mL的防效與已唑醇3g+磷酸二氫鉀50g組合之間無明顯差異。磷酸二氫鉀50g防效差,增產幅度很小。

表1 藥劑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及產量影響
在小麥后期用苯甲·嘧菌酯和已唑醇與磷酸二氫鉀組合防治小麥病害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苯甲·嘧菌酯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同時,具有增強植物抗逆性,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的作用,更具有推廣價值。
S435.12
B
1005-6114(2017)01-008-002
2016-07-11
鄭廣永,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工作。Tel:17732562280,E-mail:yt61633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