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華周鵬高燕馬偉華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白蟻防治所 443100;2.湖北省咸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37100;
3.華中農業大學武漢 430070)
咸寧市暗黑鰓金龜燈誘種群數量動態分析
劉超華1周鵬1高燕2馬偉華3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白蟻防治所 443100;2.湖北省咸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37100;
3.華中農業大學武漢 430070)
為調查研究田間暗黑鰓金龜Holouichia parailela Motschulsky的種群發生規律,在咸寧市咸安區橫溝橋鎮楊畈村進行了頻振式殺蟲燈誘蟲試驗,同時查閱相關氣象資料,分析燈下暗黑鰓金龜種群動態。結果表明,暗黑鰓金龜5月末或6月初始見成蟲,6月上中旬~7月中旬為高峰期,7月下旬蟲量減少,8月底絕跡,上燈數量與天氣狀況存在一定關系,且存在大小日現象。
暗黑鰓金龜;頻振式殺蟲燈;蟲量動態
暗黑鰓金龜Holouichia parailela Motschulsky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蟲,食性雜,有群集性、假死性、趨光性,晝伏夜出[1]。近年來,暗黑鰓金龜發生面積逐年增加,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對花生、大豆、馬鈴薯等作物造成的危害尤為嚴重。由于其幼蟲長期生活在土中,而成蟲晚上才出土活動,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且難以防治,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害蟲之一。
近年來,頻振式殺蟲燈和黑光燈不僅作為害蟲物理防治的一種重要方法,也廣泛用于金龜子種類調查和種群動態的監測[2-4]。為調查掌握咸寧市暗黑鰓金龜的種群發生規律,通過連續兩年的燈光誘集試驗并結合部分氣象資料,分析燈下消長動態,以期為暗黑鰓金龜的田間防治提供參考。
1.1 試驗地點
咸寧市咸安區橫溝橋鎮楊畈村,試驗地主要作物為苧麻,附近有少量楊樹、蔬菜、水稻等植物。
1.2 試驗方法
試驗區設置佳多頻振式殺蟲燈(PS-15II型,30W,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6盞,棋盤式排列。掛燈高度約1.5m,燈距約80m~120m,試驗分別于2012年、2013年4月~9月進行,對試驗期間各燈當天誘集到的暗黑鰓金龜數量進行統計分析。
1.3 數據分析
對試驗期間6盞頻振式殺蟲燈每次誘集到的暗黑鰓金龜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利用Excel對種群動態進行分析。氣象數據為2013年9月通過湖北省氣象與生態自動監測網(http://zdz.hbqx. gov.cn)查詢。
2.1 暗黑鰓金龜燈下種群動態
2012年、2013年燈誘結果表明,暗黑鰓金龜發生量較大,5月末6月初始見成蟲,6月中旬~7月盛發,高峰期為6月下旬~7月中旬,8月后逐漸減少,8月底或9月初終見。2012年共誘到4788頭,高峰期6月22日誘蟲量達932頭,單日占誘蟲總量的19.47%(圖1)。
2013年共誘到7 279頭,高峰期6月5日誘蟲量達1 313頭,2013年誘蟲總量和高峰期誘蟲量均遠大于2012年,且高峰期比2012年有所提前。圖中兩年的誘蟲量波動性很大,上燈數量隔日差異現象非常明顯(圖1)。

圖1 暗黑鰓金龜燈下種群狀態
2.2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由圖2至圖5可以看出,2012年試驗期間咸寧市4月~5月降雨量較多,6月以后降雨相對較少。由于降雨,7月氣溫出現波動,一般降雨條件下,氣溫相對應地較低,晴好天氣則氣溫較高,同樣相對濕度和降雨量也大致成正比關系。

圖2 試驗期間相對濕度和降雨量情況(2012)

圖3 試驗期間溫度情況(2012)

圖4 試驗期間相對濕度和降雨量情況(2013)

圖5 試驗期間溫度情況(2013)
在咸寧地區,暗黑鰓金龜燈下始見期和高峰期均早于陜西楊凌地區[5],這可能是由于地域性差異溫度不同導致金龜子出土時間出現一定的差異。在6月初~7月底這兩個月時間內,頻振式殺蟲燈對暗黑鰓金龜誘集量很大,可以在田間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集暗黑鰓金龜和其他農業害蟲,能夠有效降低田間蟲口基數。
對比2012年、2013年頻振式殺蟲燈對暗黑鰓金龜的燈下動態表明,其燈下發生歷期基本一致,燈下誘蟲高峰與低谷相間的現象也均有出現。但兩年對比,高峰期及高峰期蟲量會有所差異,這可能與兩年的氣候條件差異有關。
無論是野外觀察還是燈光誘殺,暗黑鰓金龜成蟲均表現隔日出土現象,但對其出土表現出“大小日”的現象是否與降雨有關存在爭議[1,6-9]。吳立民等[6]、王克[7]、楊秀梅[8]認為,出土日晚上下雨就不出土,而使原來的單日(雙日)出土改為雙日(單日)出土。而王振忠等[9]認為,降雨對其出土沒有影響,影響暗黑鰓金龜出土習性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的持續時數,其臨界光周期應在14h~24h之間。在本試驗中,2012年、2013年暗黑鰓金龜的誘集量呈現明顯的高峰與低谷相間的現象,驗證了其隔日出土的習性。在2012年6月29日和7月14日均出現大雨天氣,但6月29日暗黑鰓金龜誘集量為3頭,而7月14日誘集量為619頭,2013年6月23日與6月27日也出現相同情況。由此似乎證明暗黑鰓金龜的出土并不受降雨的影響,或者不僅僅只是由降雨來決定其出土數量。本文所列數據僅為兩年的田間調查結果且缺乏相關室內試驗數據,如有偏差,有待進一步校證。
[1]洪曉月,丁錦華.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陳琦,范志業,劉迪,等.漯河市黑光燈下金龜子種類組成及優勢種群發生動態[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12):102-105.
[3]謝明惠,曲明靜,陳浩梁,等.安徽省花生田3種常見金龜子燈誘種群數量動態分析[J].環境昆蟲學報,2015,37(5):955-961.
[4]劉超華,熊強,王小平,等.苧麻田燈下金龜子種類組成及優勢種群發生動態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4,36(5):838-842.
[5]張林林,仵均祥,陸俊嬌.陜西楊凌地區黑光燈下金龜甲種類組成及優勢種群發生動態[J].環境昆蟲學報,2012,34(3): 395-399.
[6]吳立民,陳祖愉,徐增蘭.花生蠐螬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1986,(1):41-42.
[7]王克.暗黑鰓金龜的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J].植保技術與推廣,1995,(1):7.
[8]楊秀梅.花生地暗黑鰓金龜成蟲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12):18-20.
[9]王振忠,王壽民,鞠洪緩,等.環境對暗黑鰓金龜出土習性的影響[J].華東昆蟲學報,1996,5(1):36-40.
S477
B
1005-6114(2017)01-023-003
2016-04-25
劉超華(1989-),男,昆蟲學碩士,主要從事害蟲綜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