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一笑

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建筑業發展呈現穩健運行態勢。我國建筑業累計完成總產值77461.8億元,同比增長7.0%。從數據顯示,廣東乃至中國建筑業仍處于大有作為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需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保持持續健康綠色發展。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建科院)副總經理楊仕超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培育廣東乃至中國建筑業新增長動力,需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推行設計施工總承包方式;規范行業管理,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秩序。而建筑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必將成為主力軍。
圍繞6大戰略目標,實現集團跨越式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一年新建建筑面積仍將達到20億平方米,但傳統建筑業已遠落后當代工業技術的平均水平,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率、低品質是建設者們揮之不去的心頭之痛。
楊仕超指出,發展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有利于廣東乃至中國建筑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進建筑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
據悉,廣東建筑研究院將持續推進及重點做好企業規范治理、做好投融資板塊、促進六大板塊規模擴張、開拓全國市場、建立城市建設大數據平臺、促進產業化發展、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等工作。
楊仕超表示,廣東建筑研究院接下來將圍繞6大戰略制定的目標和方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厘清做強傳統業務、做好新業務的發展思路,探索研究院集團轉型升級,并使用好增資擴股募集資金,實現研究院集團跨越式發展。
廣東建筑研究院的業務有6大版塊,分別為科研、檢測服務、工程設計、工程監理、特殊工程施工、咨詢服務。六大戰略方向分別是綠色建筑、建筑產業現代化、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臺、關鍵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等。
據悉,廣東建筑業在發展裝配式建筑等工業化探索具有全國意義。其人力成本、綠色發展、質量提升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都是原來的建造方式無法解決的,必須要采用現代工業的方式。發展裝配式等新興建造方式不僅能夠顯著提高建筑質量和建設效率,減少污染和資源浪費,是實現綠色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趨勢。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全面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楊仕超表示,廣東要大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必走綠色發展之路,只有生產方式變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節能減排的問題。實現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和城市綠色低碳發展也亟需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
據悉,廣東乃至中國建筑業尤其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工業化、綠色化的方式,提高建筑質量,符合現今和將來的市場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其實任何一個建筑做出來都是要符合人們的實際需求,那么,如何保持較高且穩定的建筑質量呢,唯一的途徑就是建筑產業的現代化。
楊仕超表示,廣東工業化建筑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培育市場尤其重要。政府及相關研究機構應當扮演制定標準的角色,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同時可以通過調整稅收等方式,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進來,擴大優質供給。
楊仕超還建議,要針對廣東自身的建筑特點,尋找適合廣東的發展模式,不能像搞運動一樣推廣技術、發展產業。行業發展應秉持冷靜的態度,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建筑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更加突出建筑經濟發展質量,改進經營管理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把建筑業打造成為技術先進的現代產業、節能減排的綠色產業和帶動力強的支柱產業。
據悉,廣東建筑研究院將加快推進廣東建筑標準化、裝配化和住宅產業化,積極推動廣東建筑業與建材業相融合,通過建材產品與建筑施工標準化結合,實現建材產品模塊化設計、工廠化制造、集成化設計,形成建筑的現代工業化生產和施工。
一帶一路,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
提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與建筑業關聯時,楊仕超表示,建筑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和經濟環境的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作為國家三大戰略之一,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的核心,其落實利好五大行業,建筑及建筑類的配套產業作為 “互聯互通”項目及“一帶一路”國家產能建筑的重要執行者將首先受益。當然,其建筑業標準也顯得尤其重要了。
針對未來,楊仕超表示,毛主席教導我們: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但現在的廣東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既有的建筑處理起來,比新建的建筑相比難度更大,麻煩更多。所以,廣東建筑業未來主攻方向就是翻新、改造既有的建筑。而廣東建科院就是要對現有的存量,通過新技術改造老建筑、低品質建筑,以及新建筑所應有的新技術、未開發的產品和技術等。在處理和應付翻新和改造這些建筑,提供一個又一個的改造整體方案。同時采取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縮短周期,低碳環保。以節能環保為導向,加快核心、關鍵技術領域新技術推廣應用,積極研發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綠色建材,大力發展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