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蘭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談到,“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寥寥數語,切中肯綮,發人深思。正確地傳承中華文化,是藝術永葆活力、不斷發展的關鍵。
以歌曲為例,中國歌曲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品格。歌詩傳統,源遠流長。中國是禮樂文明之邦,也是詩歌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實就是一部歌集。中國古代詩歌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歌詩發展史,是詩與歌互融的歷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但是藝術的內部,總是有著審美傳統的連續性。我們看到,在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后的這兩年,無論是中國風歌曲的涌現,還是古風歌曲的盛行,抑或是民謠歌曲的持續火爆,都在樂此不疲地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在新的文化語境下,中國的歌詩傳統正在復興,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歌曲與其他藝術體裁的重大區別在于其群體性、人民性。歌曲的接受者既是文學的接受者,更是歌的傳唱者。如此一來,歌曲就真正地把社會群體的參與,變成其意義的落腳點。換句話說,歌詩在社會交流中更易形成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故而,筆者認為,歌曲是“文化中國”重要的凝聚力量,是繼承和發揚中國詩教、樂教傳統以及詩歌民族性的有效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深厚歌詩傳統的國度,定會迎來文化的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