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小夕
大城市病不是病
□ 牛小夕

如今,我國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導致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大城市病”日益嚴重。因此長期有種觀點認為城市規模必須適可而止,如果過大,似乎就成了社會發展的“腫瘤”,因此必須控制城市規模,才會使社會健康發展。但經濟學理論表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的用戶只使用20%的功能;20%的用戶貢獻了80%的訪問量……這就是著名的 “二八原則”,對資源而言,個別地方能聚集絕大部分資源,大部分地方只保留少量資源。城市的地理分布也是如此。越是大城市,聚集的資源越多,越是小城市,資源越少。
這種現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韓國的首爾、日本的東京、印度的孟買等等都吸引了全國大量人口,這說明,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合理的,是大勢所趨。大城市效率更高,更容易接觸到先進的商業、文化、娛樂,物流成本更低。研究發現,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城市增大,看似該城市的總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減少,對于全國來說總污染反而減少了;另外,大城市的服務業發展更快,從而能夠代替工業進一步減少污染。大城市能更多地促進就業,城市規模每擴大1%,就業率平均提高4%,其中較低技能勞動力的受益程度最高,限制低技能勞動力來到大城市,將他們留在農村或者小城鎮,反而會造成更多失業。大城市的教育回報率也比小城市更高。
由此可見,特大城市的出現并不是壞事,它既是經濟繁榮的結果,也能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我們要做的不是限制城市規模,而是努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摘自《百科新說》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