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塵雪
豬肉難買
◎ 塵雪

由于占總人口主體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不吃豬肉,我們這些“肉食動物”很難在這里買到干凈而新鮮的豬肉。從自己動手做飯的第一天起,買豬肉就成了一個難題。
一個周末,在印度待了近十年的一位朋友帶我們去衛星城古爾岡郊外的養殖場,主人是一名娶了印度妻子的前法國外交官。他人很好,頗健談。他告訴我們,他的農場里的雞、鴨、火雞、豬和鵪鶉等都是從外國進口的“種子”,有的還是運用高科技——冷凍精子培育的,貨真價實的有機和天然。我們驚喜地發現他還設立了網上商店,在新德里地區能夠送貨上門,我立馬訂了一些食品。但因為是農場養殖的豬,價格實在很貴,我又開始尋找其他性價比高些的豬肉。
不久后,通過中國朋友得知,在新德里市中心喬巴格市場有一家品質不錯的豬肉店,它自然成為在印度的外國人,特別是食肉人群常光顧的地方。然而,可能正是由于豬肉在新德里的稀缺性,這家店的店主特別有性格,臉上總是帶著一種傲慢的神情——讓我納悶他是不是瞧不起吃豬肉的人群呢?店主要求:在本店購買豬肉者,首先得提前幾天電話預訂想要的豬肉產品,店主如果有貨了會通知顧客來買,否則只能白跑一趟,即使你明明看到店里的冰箱里有豬肉,但老板也會淡定地告訴你,那是別人預訂的。如果你運氣好,或是店主心情好,他可能會賣給你一些零碎的豬肉火腿或香腸。
一開始,我以為店主只是針對吃豬肉的中國人這么傲慢,后來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英國人同樣被店主冷淡對待。該店的入口左側墻上有一幅很有年頭的豬肉構造圖,該圖以圖文的方式形象地標明豬肉的各個部位。當我們想把該圖拍下來仔細研究時,店主立馬制止:“不能拍照!”一個英國人想拍照,同樣被制止。或許他把這張圖看作是擁有專利的鎮店之寶了!
其實,預訂也有一個好處,那便是一旦有豬被宰,能保證新鮮的豬肉被快速售賣出去,免得有存貨,導致豬肉放太久而不新鮮。由于當地需要豬肉的顧客是少數群體,因而對于稀缺物品,預訂是個好方法。
(摘自《印度:熟悉而陌生的鄰國》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