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網絡對知識產權的影響、網絡知識產權的特征出發,研究了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面臨的沖擊,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 沖擊 應對措施
前 言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經由網絡系統迅速傳播,很快被人們所接收、分享、使用和再加工,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網絡制度的開放性和隱蔽性,人們在網絡上的知識產權很難得到保護,因此完善的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至關重要。
一、網絡發展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一)知識產權“數字化”
在網絡時代,互聯網信息傳播因其快速性和廣泛性而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自己的作品發布方式,大量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通過各大網站、社交軟件和自媒體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原本依附于現實知識成果的知識產權也隨著知識成果的數字化而數字化了。現階段,網絡知識產權已經成為知識產權的主要形式,它特指經由網絡信息發展導致的或者與網絡信息有關的各種知識產權。
(二)知識產權更易受到侵害
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網絡時代下,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更容易被侵權,權利所有人缺乏對于知識產權的控制力,不少作品被粘貼復制,侵權者將優秀的作品抹去原有的作者標志和名字,冠以自己的名號在網絡上發表。侵權的技術成本低,收益大,而且不易被察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在加上我國的法律對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夠,造成網絡成為了剽竊他人智力成果,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為自己謀利的“法外之地”。就像一位學者所言,網絡空間是“一個復制能力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一個法律保護糟得不能再糟的地方”。
二、網絡知識產權的特征
(一)知識產權內涵大
傳統的知識產權分為著作權和工業產權,內涵范圍比較小。網絡知識產權受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影響,除了數字化的傳統知識產權以外,還包括新增的計算機軟件系統知識產權、網絡域名知識產權等,對于傳統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已經不能適用于新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因此必須建立起區別于傳統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新對策。
(二)知識產權的開放性增強
傳統的知識產權來自于作者在紙質媒體上發表的作品或者研制出的新型科技,具有相對嚴肅的審核和認證流程,這對于傳統的知識產權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現階段的網絡知識產權就擺脫了限制,具有極大的開放性。任何用戶都可以通過網絡環境發表作品,用戶群體廣泛、主體多樣,傳輸的范圍廣、速度快,侵權者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多種途徑對原有的作品進行剽竊盜版。這給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網絡侵權的技術性越來越強
對于網絡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的剽竊不需要太高的技術,但是并不說明所有的網絡侵權都不具有技術性。在對一些大型網站進行知識產權侵害的案例中,筆者總結出兩種令人防不勝防的新型商標侵權。
1.深層鏈接
一些高科技侵權人員通過把URL插進HTML代碼,建立超級鏈接。用戶在使用正版網站的時候,如果點擊了這個超級鏈接,就會自動進入另一個全新的、與正版網站十分相似的網站,正版網站上的用戶量被盜版網站騙走,侵害了原有的正版網站的知識產權,使正版網站所有人的經濟利益受損。
2.變性標示
這是一種更加隱蔽的網絡知識產權侵害方式,常稱之為隱性商標侵權。侵權人將一個幫助搜索引擎編寫網站索引和主體摘要的隱形代碼嵌入用于制作網站的HTML中,誘導用戶進入它所指向的網站,而這個網站與原網站可能完全沒有關系。[1]
三、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面臨的沖擊
我國的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已經涵蓋了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執法、行政救濟等各個方面。但是面對網絡知識產權的特異性,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仍然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主要體現在管轄權沖突、行政程序保護法缺失、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等問題。
(一)網絡知識產權管轄權沖突
1.我國法律中對于網絡知識產權管轄權的設置
網絡知識產權的機構管轄權一般都遵循地域管轄原則。網絡著作權的機構管轄權在《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五條中就有明確規定,“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違法行為由侵權人住所地、實施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等設備所在地或侵權網站備案登記地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查處”。這實際上參照了民事訴訟在法律上的管轄權設置原則。網絡專利權的機構管轄權由《專利法實施細則》八十一條和《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二十九條給出明確指示,當管理專利的部門對于專利案件管轄權發生爭執時,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定管轄部門。網絡商標權的機構管轄權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有所指出,當發生網絡商標糾紛的時候,由經營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當網絡交易發生糾紛的時候,由第三方平臺經營者住所所在地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管理。[2]
2.網絡知識產權管轄權出現的問題和原因
第一,我國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機構設置不完善,一般只有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會專門設置,在省級以下的行政單位鮮有涉及,不利于為當事人提供行政保護。
第二,網絡侵權的地域性跨度比較大,侵權行為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可能相隔甚遠,地域管轄原則一定程度上對于調查取證和案件審理造成困難。
第三,侵權行為地難以確認,網絡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一般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但是侵權行為地如何確認存在一定的困難,是根據計算機終端所在地,還是侵權人的服務器所在地,亦或是侵權人的居住地?法律層面上缺少關于管轄權的詳細而一致的認定。[3]
(二)網絡知識產權行政程序法保護缺失
1.行政執法的行政程序缺失
目前我國法律對網絡知識產權案件的行政執法行政程序的規定存在缺失,除了專利權有完整的行政裁決、行政調解、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執行程序需以外,著作權和商標權有的沒有行政管理職權,有的雖然有職權但沒有明確的行政程序規定,不利于對網絡知識產權的行政法保護。
2.行政程序證據規則缺失
行政程序證據是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重要保障,一般由當事人提供或者由行政機關在調查中搜集整理,行政機關依據證據,參照行政法保護制度對侵權人執行必要的行政行為。這方面的行政程序缺失或不合理,使侵權行為認定困難,行政執法的效率降低。一是因為網絡證據極易被銷毀,案發后侵權人常通過銷毀侵權信息來逃避責任;二是工商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術薄弱,網絡追蹤的手段更新慢,不足以應對越來越先進的犯罪手段。三是侵權行為認定程序不合理,如《商標法》第六十條規定,工商部門只有認定侵權行為成立才能進行行政處理,查出商標侵權的證據后,工商部門必須等待權利人的注冊商標鑒定報告才能確認侵權行為,這一過程中侵權人很容易通過消滅犯罪證據來否認侵權行為。對案件辦理造成困難。
(三)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
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是打擊侵權行為的有力保證,對于一些涉嫌到犯罪行為的侵權案件,行政機關將移交到刑事司法機關。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網絡知識產權案件的兩法銜接規范寬泛,缺乏有效的指導性。哪些案件應該交由刑事司法,哪些可以直接進行行政執法,沒有明確的規定,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中缺少法律參考,兩法銜接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
第二,對于網絡知識產權兩法銜接的規定多來源于一些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低。且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對行政執法造成不便。
四、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的應對措施
(一)明確管轄權設置
目前網絡知識產權法律效力層級低、規定不完善,管轄機構處理復雜,侵權行為地難以確認,對侵權案件的審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網絡知識產權機構管轄權的設置,本質上是為了使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可以快速而經濟地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也為了行政機關可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執法效率。地域管轄原則的施行,使當事人在提出申請前還必須明確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地,對當事人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可以將網絡知識產權的機構管轄權交由當事人所在地的知識產權行政機構進行管理,這與“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的民事訴訟法解釋相吻合。這樣的設置免去了當事人尋找侵權人的過程,方便當事人所在地行政機關快速處理,提高行政保護的力度和效率。
(二)完善行政程序
對于網絡知識產權的案件的行政程序應該予以完善,對于不合理之處進行調整,給予行政機關更大的執法權限,對侵權行為的認定制定詳細的規則,使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有法可依,減少行政機關在執法時的法律風險。
(三)建立完整的“兩法銜接”制度
對于現行法律中關于兩法銜接的缺失和相互沖突之處應該給予一定的規范,整合所有的相關規定,建立一套完善的“兩法銜接”制度,明確規定什么樣的侵權行為可以移交刑事司法,使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中可以直接參考使用。此外,由于侵權案件形式不斷更新,所以兩法銜接制度也應該隨之更新,擴張其保護權益范圍,建立符合網絡特征的兩法銜接量化標準。
結 語
網絡的飛速發展對知識產權的沖擊體現在各個方面,這是新時代下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正視這種沖擊,理性分析其中問題,不斷調整現有的行政制度和法律規范,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實施產權保護,切實保護知識權力所有人的和發權益,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
參考文獻
[1] 郭斌.網絡知識產權的行政法保護研究[J].智庫時代,2018(39):28+30.
[2] 劉曉娜.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面臨的沖擊與應對[J].法制博覽,2018(25):201.
[3] 荊銘.網絡知識產權行政法保護制度面臨的沖擊與應對[J].法制博覽,2018(04):168.
作者簡介:劉映彤(1993-),女,漢,吉林長春,碩士在讀,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