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平 鄒方勤
摘 要:基于應用型“卓越土建工程師”培養模式教學改革背景下,針對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現狀,以及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從實習教學安排優化設計、學生主動參與實習方式多元化,學生與指導教師同崗實習模式探索、實習教學全過程考核、實習基地開拓以及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關鍵詞:土木工程 實習 卓越土建工程師
近年來,隨之國內經濟及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更加專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期望高等工程教育能夠培養出快速適應企業實際工作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計劃”)也應運而生[1]。其目標就是要解決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實踐性和創新性缺失的問題,從而使工程教育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能夠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通過該計劃的有效實施,將逐步改善國工科高等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與產業脫節的問題,確立新的教育模式,通過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為社會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工程人才。土建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大學生實習教學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最為重要環節之一,具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學生可借助該階段的實習鍛煉,可強化、鞏固前面所學的專業技術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紙上談兵”的不足,學生通過“真刀真搶”的實戰提高其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因此,土木工程專業實習這一實踐教學環節,歷來被認為是土建工程師訓練的有效的重要手段。湖南城市學院是一所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提倡面向基層,強化實踐,突出城市主題,產學研用結合,培養為城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目前該校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三個方向)、工程造價、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安全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3500余人。擁有國家級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南省土木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湖南省土建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湖南省土建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平臺。目前,正在探索以土建類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實驗基地及大學生實驗創新中心等建設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以該校土木工程專業為依托,解決當前實習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以能力培養為特色,創新實習教學模式。
一、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現狀及突出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持續提升,而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出現的一種新類型[2] [3],各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發展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確了自己的培養目標,特別是大多數的新建本科院校多半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有其明確的培養目標。但多停留于口號上、形式上,其課程體系陳舊、照辦研究型高校培養模式、過分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環節脫節[4]。實習教學環節問題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未能在實現過程中得以鍛煉。該專業實習主要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習(工程測量、施工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環節,現依托湖南城市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并調研考察兄弟院校,綜合總結高校中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如下:
1.對實習的重要性認識深度不夠。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不少學生甚至教師對實習的意義及作用認識不深刻,思想意識淡薄。目前新型本科院校專業教師一般畢業于傳統本科院校,其學歷層次高、理論功底扎實,但其教育背景影響下對實習認識不夠,重課堂,輕實踐觀念未及時轉變。導致教師對學生思想灌輸及宣傳力度不足。如此,學生淡化了實習的重要性,對實習目的了解不夠,實習前未能準備充分,實習過程走過場,只是形式實習,實習日志如同日記,未能就專業角度進行記錄與分析,實習效果不明顯,學生收益甚微。
2.實習教學安排不合理。以案例學校中,實習實踐教學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施工實習)、畢業實習等不同層次類型的實習。在2012版及之前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認識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二年級下學期)期末,施工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三年級下學期)期末,畢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四年級上學期)期末。其中畢業實習時間安排上欠妥,將出現諸多問題。該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期末(即四年級寒假之前),該時段將臨近寒假及年終,特別是南方施工工地因氣候原因,工地陸續停工或年終收尾工作計劃等,不便或不樂意接受實習安排;另一方面,近年來有不少大四學生計劃繼續深造,該時段的實習安排與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沖突,導致類學生在實習與考研之間難于取舍。因此重新調整實現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3.實習模式單一。考慮到實習的管理問題,現在的實習模式一般有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特別是施工實習多是集中實習模式,但又隨之而來問題是多數單位不愿接納實習生,過多的實習生對其生產帶來過多的“打擾”;同時考慮到自身經濟效益及安全管理等問題,很多實習內容轉變為專業技術人員講解的觀摩形式,然而這些實習內容實際上是需要實際動手操作才能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因此學生未能深入工程生產,浮于表面觀摩,其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畢業實習多是分散實習模式,分散實現對某個企業“打擾”不多,更容易接納,但對正一屆學生分散到各個企業,增加了校方聯系協調工作難度,同時學生實習過程監督管理難度增大。
4.實習過程監管不足和實習成績評定欠合理。目前分散式的實習一般由校內(校方)指導教師管理,但于實習期間校內導師往往還有其他的教學任務,對分散在外的多個實習學生的實習期間表現很難兼顧,更不能走訪、考察各個工地現場的學生實習情況。而最后學生最后的實習成績評定實習的實習日志、專題實習報告、校外導師評語及單位的鑒定等進行的,考察時該類材料均存在抄襲現象,且沒有對學生進行實習答辯相關環節,因此成績評定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缺少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環節,評定結果可靠性差,同時這也導致部分學生思想上不重視實習客觀原因之一。
5.校內指導教師工程背景不強。培養應用型“卓越土建工程師”,首先高校專業教師自身不僅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應有一定的實踐技能、工程設計和施工能力的“雙師型”教學隊伍。目前專業教師其工程背景不強,特別是青年教師 “從學校直接到學校”的成長模式。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擴張,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力引進國內外各大名牌高校畢業生,該類青年教師往往教育背景過硬,理論功底深,且科研能力強;但與工程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工程實踐經驗明顯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導實習該類實踐性教學環節。這是實習教學過程中的又一難題,亟需青年教師加入應用型人才中共同成長。
二、以能力培養為特色,創新實習教學模式
針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各類實習存在的共性問題,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尋求以能力培養為特色,創新實習教學模式,脫離傳統約束,摒棄陋習,對實習教學作如下大膽改革:
1.優化實習教學安排。由前面分析可知,目前實習的時間安排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畢業實習的時間安排上問題尤為明顯。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點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統籌各實習教學環節;充分利用計劃內(正常教學安排)和計劃外(假期),對實習環節教學的學習內容、能力培養目標、老師安排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籌劃,強化了實習環節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除學生1周的認識實習外,土建專業實習環節教學計劃安排7周,包括施工實習(3周)和畢業實習(4周),分別安排在第六學期期末最后三周和第七學期前面四周,其假期比較長的特點,并兼顧學生就業的方便,安排了假期8周的實習時間,并與計劃內時間統一起來,形成實習教學的系統性。上述統籌安排,實際上合理利用了假期,使實習時間延長,便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工程生產中去,因為土木行業工程建設周期往往比較長,若時間過短只能了解其中一部分內容,學生剛進入了角色,實習已基本結束了。除此,較長的實習期有益于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磨合,為后續就業乃至上崗入職打下堅實基礎。
2.實習模式多元化。每種實習模式均有其優缺點,因此不可局限于某種模式的實習方式,應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多元化、多種實習模式并從。比如認識實習一般可實行集中實習,統一管理。施工實習及畢業實習可實行分散式,將學生兩三個一組分別分散到各施工企業或設計企業;同時也可一部同學集中校企合作的企業中去。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從事科研研究及工程實踐活動,為企業解決實際工程難題和技術保證,該項工作必須也完全合理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實習期間進入教師科研項目或其他實際工程項目也是實習模式的另一種形式。綜上所述,實習方式靈活多樣,只要學生能夠完全融入實際工作,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提高實習實踐的教學效果。
3. 加強過程監督,綜合考核評價。實習過程監督不到位,成績平等過主管,是實現教學中的又一屏障。在實習教學實踐中,采取了相應地行之有效的過程監督措施。一方面,校內導師負責制,導師實行遠程監控,即每位同學每周向導師匯報一次實習工作,交流方式可以是電話、短信、QQ及視頻等;同時施工實習及畢業實習統籌安排后,實習過程中貫穿了一個暑假的時間,專業教研室可以安排指導老師走訪,考察各企業學生實習情況,與學生及企業進行深入交流,對學生實習期間表現有良好把控。另一方面,聘請實習企業現場技術人員作為校外指導老師,該導師可以進行現場指導、督促并考察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的態度、實習紀律等綜合表現。對于實習成績的考核評定,綜合考慮多方面,其中包括:日常考勤、校外導師評語、實習日志、實習報告、實習答辯等,每一項指標進行量化打分,加權求和得出最終實習成績。
4.師生同崗實習,共同成長。為了進一步提青年教師實踐學科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彌補其在工程實踐方面的欠缺,在學生參與實習的同時,部分青年教師也參與到實習活動之中。實習中,不但可以指導、監督、考察學生,與其共同學習生活可以增強師生之間感情;與此同時,實習教師可以直接參與到工程實踐中,鍛煉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其理論優勢幫企業解決一下科研難題,對學生的實習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師生同崗實習可以說是實習模式的另一創新,更是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加快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的一種新的舉措,是師、生、企多贏的一種實習模式。
三、結語
在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背景下,以培養應用型“卓越土建工程師”目標的土建類專業教學改革離不開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非常關鍵重要教學環節,其運行模式及教學效果關系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以一典型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實習為依托,從修訂教學安排、建立靈活多樣的實習模式、實習過程監管及考核、加強科研實驗平臺及校區合作實習基地, 提高教師工程素養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實踐,旨在為同類院校實現改革提供有益示范。
參考文獻
[1] 林健.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
[2] 謂璐星.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3] 李桂霞.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 2005(7):4-5.
[4] 曹霞等. 土木工程應用本科認識實習教學改革探索[J]. 高教論壇, 2007(6):91-92.
基金項目:湖南城市學院教育科學規劃課題(JK15B020)
作者簡介:黃國平(1982-),男,江西樟樹人,講師,主要從事橋梁工程教學與科研.
工作單位: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