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麗
新教材強調“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并不等于所謂“政治掛帥”,而是要處處考慮盡可能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這個“德”,包括了政治,但遠不止政治,還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諸多方面的“德”。現在社會發展,出現很多前所未料的新問題,精神道德的滑坡讓大家都擔憂,這其實也是意識形態問題,整個教育包括教材編寫不可能回避這些問題。立德樹人非常必要,新教材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整個教材編寫過程中,中央和教育部對立德樹人,體現核心價值觀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從編寫的指導思想看,是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來體現的。
1、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和構建起來的。
語言素養一定是在語文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
2、注重學生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和整合
積累與整合是構建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式之。
所謂“積累”是個體主動獲得語言材料、形成其言語經驗的過程。
所謂“整合”是在獲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建立語言材料、言語活動經驗之間有機聯系的過程。
通過積累和整合,有助于形成學生的語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發展思維、傳承和理解文化。
現在的積累有很多不足,我們強調素讀,強調背誦,這和漢語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必要的背誦是應該的,但是語言的積累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背誦過程。有的老師很用心,強調積累語言,搞了個好詞好句本,孩子也很認真,做了好多的整理,但是我們很苦惱,孩子沒有少積累啊,就是不會用。關鍵在于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關注語言的情境。一個詞語是否生動,是與語境有關系的,語言知識的掌握是需要聯系的。
我們記憶的過程,有兩個部分。首先進入的大腦的是信息的加工系統,就是計算機的內存,會把原有的程序進行加工,但是內存是有限的。記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就是聯系記憶。只有這樣才能被存儲起來,隨時調用,長期運用。不跟情境聯系,不跟運用聯系,很容易遺忘。所以孩子的學習一定要建立起聯系。教材提供了多種途徑,比如一上第4單元 日月水火,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埃及的文字為什么會死亡,因為太繁復,而中國的符號卻把一些圖形做成了構字的基本部件,一部分變成聲音,一部分用來替代形狀。大家會看到古代構形的偏旁部首非常重要。從一上開始,二上,二下學習講了很多故事,一個單元通過很多文化內容來學習。這些字的學習,到了二年級還只是記憶就太可惜。字形和字義是相關的,這對學生識字非常有好處。
3、通過設置綜合性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一定要設計整合性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對祖國文字的興趣。
(集美大學 漢字系統識字課 金文偉教授;廣西師范學院 黃亢美教授 字理教學《美說漢字》)
通過玩兒,通過構形關系來識記漢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認一串字。字理教學有意思,但一定不是古文字教學。
例:三上第六單元
古詩三首(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富饒的西沙群島 美麗的小興安嶺 海濱小城
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
第五單元“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進行觀察指導(要細致觀察,多種感官并用,注意事物的變化)
習作:這兒真美(小練筆:仿寫)
我們能不能聯系生活來讓孩子關注自然的美、自身的美、文化的美,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愛祖國的江山,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來進行。現在網絡十分發達,我們怎么表達我們對家鄉的感受,這都是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任務。
我們還可以去設想,四下小英雄雨來、五上將相和,怎么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能不能用課本劇的方式進行?
設想和討論:
四下《小英雄雨來》五上《將相和》是否可以借助閱讀和改編成課本劇的方式進行?
六上的第八單元“親近魯迅”是否可以設計成專題學習?
嘗試讓孩子用活動的方式去發展情感。
六上的單元,通過走進魯迅,來理解中國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把遠離孩子們的魯迅變成親近的魯迅。清華附小搞了一個這樣的活動,這就是基于學生的活動把學習內化。赤峰的一個小學也搞了一個這樣的親近魯迅的活動。
語文項目學習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從育人的角度思考語文課程,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價值追求。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圍繞一個“項目”展開,項目的目標和內容明確。(有學生要做的具體事情,任務是學生有興趣的、同時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項目是能夠做的真實工作(與學生生活經驗有聯系,學生有一定知識、技能準備,又可以利用的資源),有比較明確的成果形式,可檢測、可評價。
在運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運用十年來的經驗,使我們的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上做出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