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冰 王海玲
摘 要: 寫生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訓練方法。本文探討了在戶外場景教學中繪畫規律及技法的探討,從對大自然的感悟到寫生的具體表現方法,如構圖、色彩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戶外寫生的訓練對色彩,素描,速寫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強化學生的繪畫基本功。
關鍵詞:戶外寫生 情感 色彩
在美術教學中無論是在傳統還是在現代教學規范中都是從寫生入手,這是繪畫入門的必經之路。唐代張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便是告訴我們要從生活中提取藝術之精髓。戶外寫生這一教學階段,是教與學之間的互動交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寫生實踐,收集創作素材和靈感,養成“寄情于物,狀物抒情”的思維習慣,領悟生活的真諦,為創作打好基礎,是寫生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環節。從而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一、情感激發,藝術提煉
社會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失去身臨其境的感受,照片的復制讓繪畫失去了生命的真諦。學生的繪畫就是復制每張照片,猶如機器一般。但當我們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時候,他們的雀躍,她們的欣喜讓枯燥的教學更加生動趣味。面對自然的環境。靜靜的湖水,濃茂的樹林,遍野的野花。教學的首要問題便是情感的激發。讓學生如何看待自然賦予我們的景觀,晉代文人劉勰曾寫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縊于海”,這種飽含藝術家情感的切身體驗就是寫生的開始。因真實生活烘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繪畫的表現語言和表現技法,畫面中的動人之處既來源于真實感受,更體現出睿智,只有這樣才會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活。
初學繪畫的學生,還沒有具備全盤處理,一揮而就的繪畫功底,就是一個音樂家,節奏如果不準,優美動人的旋律就無從談起。由此,教學必須由簡到繁,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概括取舍,循序漸進。自然界的視覺形象形態各異,每一個物體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的結構特點。可入畫的景物應該是比較典型的,生動的,趣味的形象,形象的選擇是建立在作者對其進行全面的觀察認識的基礎之上。在寫生中要引導學生注重自己的視覺感受,以情感出發,強調繪畫的線條不只是結構線和輪廓線,而是作者的情感作用于繪畫對象后所形成的一種繪畫語言,在復雜的場景前寫生,要學會靈活移動視點,必要時可以添加當時自然界沒有的內容,引導學生把寫生當成創作的開始,不能簡單地把寫生理解成一種機械的資料記錄。
學生在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和技巧后,寫生的要求也要隨之提高。這時必須要求學生在動筆之前要胸有全局,對整體畫面的把握,山石的結構、樹林的穿插、河水的來龍去脈,都應該心中有數,不能不加推敲,看一筆畫一筆,臨時對付。另外,注重動植物的特點,找出其規律特征,由簡有繁,有虛有實,有取有舍,這樣才能畫出優美完整的寫生習作。
二、經營畫面,感覺色彩
在戶外作畫之前我們通過觀察、感悟,隨之進行形象組織畫面布局。構圖在我們古代畫論中被稱為“經營位置”。經營位置也就是在畫面構圖中解決主次、虛實、配置關系,是畫面語言進行組織的過程。畫面主體形象與其他形象和諧結合的過程。是與情感相互融合的過程。只有這樣才會呈現出完美的繪畫作品。
繪畫構圖的關鍵在于布局與內容,不同內容與場景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構圖的形式對畫面內容和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其與表現內容有很大關系。在戶外風景寫生,畫面構圖可采用全景式構圖、場面式構圖、和特寫構圖。這樣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畫面效果。在自然界的寫生中,構圖的選擇首先是情感角度的選擇。是觸動我們自己視覺的美好的形象,面對它們總有一種急切表現的欲望,這時我們不要過多的改變他們的形態,而只是以敏銳的知覺去體察,以審查的眼光去捕捉,再經過概括、取舍,往往就是一幅結構合理,虛實合宜的畫作構圖。當然,畫出什么樣的意境和效果,這是需要事先面對的客觀對象有一定的想法,然后才可以進行畫面的構圖處理。在寫生中去尋找構圖是提高學生水平最有效的方法,這時候得到的構圖往往會很生動、很優美,有些獨特的構圖是閉門造車,冥思苦想萬難得到的。
學生在繪畫之前還可以進行小幅草圖練習,勾畫多幅小稿構圖草圖,記錄他們形成關系的點、線、面關系,長期堅持便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領會許多構圖關系的精華及構圖中形的大勢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掌握構圖的要領和規律。總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一切繪畫知識都應該在寫生實踐中融會貫通,在寫生實踐時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當這種訓練達到一定數量之后,結合構圖規則,相信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創造主體的真實情感與色彩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戶外色彩寫生訓練是繪畫必不可少的訓練方式之一。一幅好的寫生作品能夠煥發觀看者的情感,能夠體察到創作者的內心。色彩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色彩風景寫生中既是對各種自然色彩的基本規律的研究與表現。印象派畫家對色彩語言的探索是繪畫史上的一場革命。他們走出畫室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在自然光源下描繪風景,使畫面的色彩明亮而豐富。通過對陽光、空氣等變化顏色的自然描寫,畫家與當時物理學和光學理論中對光譜顏色的理論分解和研究驚人的一致。可見,畫家對色彩的感知必然與科學對光和色彩的理論分析有關。藝術創作與科學理論的碰撞給藝術家們帶來了不斷創新色彩藝術語言的機會。了解印象派大師馬奈和莫奈的作品,并觀察他們豐富的色彩變化,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畫中統一和諧的色彩。他們的畫有條不紊,富麗而不凌亂,具有優美的藝術效果。作為荷蘭最有激情的畫家梵高,他的畫熱情而大膽,色彩艷麗。
在造型藝術中,色彩是極富感情色彩的視覺因素,它往往直接影響表達畫家的心聲。然而,由于個人天賦的差異,對色彩感覺的敏銳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進行色彩知識傳授的同時,誘發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啟發他們對光色進行感知和理性分析,從理論的高度認識和掌握寫生色彩的藝術語言,提高色彩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