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歷史材料題是目前歷史考試試卷中的一種重要題型。要答好材料題,不僅應具備良好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一定的漢語言文字功底、較廣的知識面,還應具有較強的駕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題方法技巧。現就試題中材料題的答題技巧做以探討。
1、夯實基礎
縱觀近幾年各類考試中的材料解析題,基本沒有脫離課本中的知識重點。所以,要做好材料題,首先,我們必須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我們通過對試題中材料的閱讀,就可以找到課本上的知識點與材料的結合點,找到二者的結合點,我們就能遷移運用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對材料進行恰當精確的分析,進而做到有的放矢。
2、掌握方法
第一步:閱讀
閱讀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情況下,做題時,我們首先將題讀兩遍。第一遍粗讀,讀懂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的大致出處,其所涉及到的事件始末和具體時間。 第二遍細讀,細讀時,首先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對待古代史中的文言文史料,必須要讀懂史料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對于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材料較長的題,可以參照按語文句型分析及剝離法,先找出該句子的主干,然后進一步明確其主旨。如某一年高考題的第39道題,要求把繼昌隆繅絲廠艱苦創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情況逐條列出,如果不從中國近代工業生產、發展的歷史的角度來閱讀,就會眼花繚亂,難解其大意。
其次,要注意題中的設問方式,帶著實際問題閱讀材料,這樣就能根據具體題型的設問要求,帶有明確針對性的去閱讀材料,在考試中能節省一定的時間,是一條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的捷徑。
另外,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材料中的開頭和結尾。試題中所選取的材料,在原文中一般都很長,而試題中只選取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開頭和結尾這兩句肯定是與答題密切相關的內容,應著重加強對此處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
在細讀過程中,要注意對材料展開分析。即運用所掌握的科學的歷史觀點、歷史基礎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對材料中重點字句展開分析,重點關注材料中出現的名詞和羅列的數字,充分發掘材料中所隱含的有用信息,從而明確掌握材料的內涵。
首先,掌握每段材料的含義。從材料中最大限度的提取并篩選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是從測試的角度來說的,是回答設問的素材。根據設問的要求,通過對材料的鑒別、篩選和整合,排除那些冗長的無效的、無關的信息,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其次,找出材料間的相互聯系。閱讀完材料后,一方面,我們對每段材料的含義做到基本了解,這時,我們還要注意找到材料之間的相互聯系,一般情況下,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中心。即使某些材料題中呈現的一些觀點會出現相反或相對的情形,但它一定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找出這個中心,然后挖掘材料與課本知識的切合點,我們也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第三步:聯系
聯系時,首先要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 。閱讀、分析完材料后,一方面,我們對基本含義能做到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設法找到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也就是尋找材料與教材的相似之處,將材料和與之相關的課本中的基礎知識相聯系,構建起對材料清晰、完整的認識。便把握住了解答試題的突破口。
其次,找出材料中所設的問題與閱讀材料的相關點,也就是找到要解答的問題與閱讀材料有關系的段落內容。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閱讀材料是為了準確回答其題后的設問,要準確回答設問離不開對閱讀材料的解讀,因為論從史出。我們在建立起對材料清晰完整的認識之后,利用我們平日所掌握的相關知識點,帶著問題回到材料中來尋找與之匹配的答案,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比照,或從材料中圈點勾畫出回答設問的有關信息,或從題后設問類型的信息中,重新獲得閱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節點及內容。然后通過分析、歸納、整合得出結論。
第四步:作答
做答就是以文字表達的形式來回答設問。
從成文的內容看,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材料與教材相結合,即把我們所總結的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與教材中某一章節的相關內容相結合。用教材中的內容,對材料中的信息加以印證和聯系。二是答案出自于材料,利用我們對材料的分析和判斷,直接從材料中歸納總結答案,材料不受教材固有知識點的束縛,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三是利用我們對教材基礎知識和材料信息的掌握,對材料加以分析總結從中得出結論。這就要求考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組織答案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根據問題要求組織答案要點,注意答題過程中的針對性和邏輯性。材料題一般由多問組成,每問指向明確,要根據具體要求精確組織答案,并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的分點。有時分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答案的要點。比方分值為三分,那么,一般情況下也就意味著,解答這道題時考生要組織一個或三個要點的答案。如果分值為四分,那么也就意味著要組織兩個或四個要點的答案。
其次、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認識把握材料的歷史內涵。有時在閱讀材料中會適當加入命題者自己的學術觀點,或者滲透與教材中觀點相左的材料,甚至會出現一些帶有封建史學家和資產階級史學家烙印的史學觀點。例如,某一年高考歷史試題第46題,其考察目的非常明顯,是要求考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否定英國資產階級史學家馬士,對于鴉片戰爭原因和目的的論述,運用教材所學知識分析得出合乎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又如,其中一道關于二戰的材料題,材料一認為日本戰敗是由于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材料二認為日本戰敗是由于美國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材料三則提到了中國戰場的地位。而我們在閱讀完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展開分析后,就會明確認識到日本戰敗,應該是歸集于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的決心。
3、加強訓練
當然,材料解析題作為重要題型的地位,是不容小視的,我們在掌握基本的做題方法之后,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要想在這種題型上出效果,當加強針對性的練習。這樣才能做到在高考中應對自如。
從近幾年的考試來看,歷史試題中材料解析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過只要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加強針對性的練習,相信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