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妮
有一年我教三年級,當班主任。三年級的孩子剛進入一個從懵懂到懂事的尷尬階段,孩子們的文具也多了起來,什么鋼筆啊,涂改帶啊,圓珠筆啊,簽字筆,樣樣具全,應有盡有。但隨著“高級文具”的增多,丟失的情況也加劇了。
開始是兩三個孩子相繼丟失了涂改帶,我當時沒有太在意這種事情,想著孩子小,丟三落四是在所難免的,可是一個半月下來,對市情況愈演愈烈,危機四伏,每天都有學生丟失文具,形成一種不好的風氣。我也變成了一個“救火消防員”,到處撲火,可是火苗此起彼伏,我也被“火”熏得焦頭爛額。
我從不在意到警覺再到慌了手腳,因為每天都有那么幾個孩子拿著筆盒,在我面前喊著不見文具了。因此解決問題迫在眉睫,我必須立馬拿出一套有效果的方案來,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經過一晚的考慮,我拿出了一套方案,并在第二天的班會課上向學生宣布,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并且呼吁學生們買比較廉價的文具,叮囑學生注意文具用完后的收揀。可是這個好景不長,沒過三天,丟東西如雨后春筍往外冒。
“與其把問題交給自己,不如把問題拋給學生。”當這句名言從我腦里閃過的時候,我的第二個方案也就出來了。我立即決定召開班級會議,將問題拋給學生。沒想到學生發言積極踴躍,,遠比我個人的力量大多了。學生們針對班上丟失東西的現象,紛紛獻策:有的說設立一個失物招領箱,及時將同學拾到的東西進行處理;有的說要建立一個與同學家長聯系的溝通網絡,將家校通充分地利用上,建立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帶回家的文具不是屬于自己的,就應該主動跟老師聯系,并讓孩子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帶回學校交給老師。
這招果然厲害,丟東西的情況再也沒發生了,一些愛隨便拿同學東西的學生也大白于天下了,受到了我和家長的批評教育。不過教育要有藝術,否則也會弄巧成拙。
現在的家庭條件好,不會為吃穿發愁。應該說孩子偷拿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又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情況。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望,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欲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另一個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并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因此,老師在這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對孩子進行此方面的教育時,同樣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沒完沒了的責備,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發他們的對抗與報復心理,或產生對自身的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要針對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學生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又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加對別人的關切之情。我告訴學生的家長應隨時隨地教育孩子有關整個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懂得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造成傷害。
孩子有了這個毛病,一定要糾正,而且越早越好。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怎么幫助學生克服呢?提幾點建議供老師們和家長們參考。
1、讓孩子意識到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事情。可以給孩子講講其中的利害關系。.
2、對于孩子手頭身邊出現的新物品,家長要落實出處。做到有物必查,有拿必究。
3、發現孩子偷拿物品,建議家長及時聯系孩子的老師,和孩子一起將物品歸還原主并真誠道歉。培養孩子的羞恥心,強化他的自制意識。
4、對孩子的需要應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就會出現強占或者私拿。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不能一味地全部滿足,有些要求可以讓孩子通過努力去實現。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又不作解釋,會讓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把別人的東西偷拿走的不良行為。
在我的德育教育之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深入學生的內心,敞開自己的心扉,去傾聽學生,去關愛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及時去解決問題,那么這條教育之路將越走越平坦,越走越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