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斌
摘 要:運用隨機區組試驗,設置兩個配方緩釋肥三個施肥水平、常規配方肥和空白處理等8個處理,對冬小麥的產量和肥料農學利用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緩釋肥1(配方為20-22-6)600 kg·hm-2處理冬小麥產量最高,較不施肥和習慣施肥處理分別提高了39.2%和18.7%;緩釋肥2(配方為20-16-6)600 kg·hm-2處理經濟效益最佳,為5 558.8元·hm-2,比常規施肥多2 120.5元·hm-2;緩釋肥1(配方為20-22-6)600 kg·hm-2處理氮肥、鉀肥農學利用率高最高,分別是13.08, 43.61 kg·kg-1;緩釋肥2(配方為20-16-6)中量處理磷肥農學利用率高最高,是16.08 kg·kg-1。
關鍵詞:緩釋肥 冬小麥 肥料利用率
化肥是農業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是糧食增產的基礎。世界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施用化肥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產措施[1]。但是過量施用化肥,導致肥料利用率偏低,不僅沒有促進作物增產,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2]。因此,優化施肥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已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重要挑戰。2016年,我國農用化肥總施用量是5 984.1萬t,生產量為6 629.62萬t,是世界上肥料生產與消費量最大的國家。近年來,國家相繼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求在不同區域,根據不同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特性及其肥料效應,優化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倡導增施有機肥,實現減肥增效、提質環保的目標。
本文通過對2個配方的緩釋肥在小麥上不同施肥水平設計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旨在為緩釋肥科學施用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材料和方法
1.材 料
試驗于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靜海區陳官屯鎮張官屯村進行,試驗區土壤為輕壤質典型潮土,土壤耕層0~20 cm的理化性狀詳見表1。
供試小麥品種為冀麥605,試驗于2016年10月12日播種,播種量為315 kg·hm-2。
試驗用的肥料:復混肥(20-23-8)由農戶從農資店購買;可降解包膜材料緩釋肥由項目組開發并生產,主要緩釋氮肥,肥芯為尿素,由水溶性環保無毒可降解有機物質包裹形成包膜尿素,然后與未包膜尿素、顆粒磷肥和鉀肥按比例混合而成,其中肥料配方20-22-6和20-16-6的包膜尿素∶未包膜尿素∶顆粒磷肥∶顆粒鉀肥的實物比例分別為2∶1∶4∶1和2∶1∶3∶1。
2.方 法
試驗共設8個處理,其中不施肥和常規施肥為對照,各處理詳見表2。
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小區之間設畦埂,重復間設走道,保護行寬為2 m。常規施肥處理2,以復混肥(20-23-8)為底肥,返青期到拔節期結合灌水追施2次尿素,每次120 kg·hm-2;緩釋肥料由包膜肥全部作底肥施用,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期不再追施肥。
3.樣品采集與分析測定
在成熟期取植株樣和籽粒樣,采用多點取樣,避開田邊1 m,按“S”形采樣法采樣,在采樣區內,每小區采取5個樣點,每個樣點取2 m2樣段組成一個混合樣,籽實樣品1 kg左右,裝入紙袋,完整植株樣品約2 kg左右,用塑料紙包好。用硫酸-過氧化氫消煮處理,全氮采用蒸餾滴定法測定;全磷采用鉬銻抗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測定;全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
二、結果與分析
1.緩釋肥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施肥處理冬小麥產量均顯著高于不施肥處理;施肥處理中除緩釋肥2的高量處理小麥產量與常規施肥差異不顯著外,其他緩釋肥處理均顯著高于常規施肥;2種緩釋肥處理均以中量施肥冬小麥產量最高,且同一施肥量均表現為緩釋肥1冬小麥產量高于緩釋肥2處理,但差異未達顯著水平。綜合而言,8個試驗處理中可降解包膜材料緩釋肥1(配方為20-22-6)中量處理冬小麥產量最高,較不施肥和習慣施肥處理分別提高了39.2%和18.7%。
2.緩釋肥對冬小麥生物性狀與產量因素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與不施肥相比,施肥處理冬小麥的株高、穗長、穗粒數、千粒質量和有效穗數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可降解包膜材料緩釋肥1中量處理冬小麥的穗長、穗粒數、千粒質量最高,顯著高于常規施肥處理;2種緩釋肥相比較,可降解包膜材料緩釋肥1處理冬小麥的穗粒數和千粒質量較高,其他指標規律性不強。
三、結論與討論
緩控釋肥料最大的特點是能使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同步,簡化施肥技術,實現一次性施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需要,肥料損失少,利用率高,環境友好[8]。本試驗研究表明:緩釋肥比習慣施肥處理產量高,肥效明顯優于普通復混肥;冬小麥生物性狀與產量因素統計分析,可降解包膜材料緩釋肥1(配方為20-22-6)中量處理的穗長、穗粒數、千粒質量最高,分別為5.9 cm、28.2個、39.0 g;不同施肥措施下經濟效益不同,緩釋肥2(配方為20-16-6)中量處理經濟效益最佳,為5 558.8元·hm-2,比常規施肥提高了2 120.5元·hm-2。
肥料農學利用率是衡量肥料各養分利用效率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該作物在某種栽培措施下潛在產量的高低[9]。本試驗結果表明,施用緩釋肥比常規復混肥的氮肥、磷肥、鉀肥農學利用率高;緩釋肥1(配方為20-22-6)中量處理氮肥、鉀肥農學利用率最高,緩釋肥2(配方為20-16-6)中量處理磷肥農學利用率最高。
參考文獻
[1] 閆湘,金繼運,何萍,等.梁鳴早提高肥料利用率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2):450-459.
[2] 趙亞南,宿敏敏,呂陽,等. 減量施肥下小麥產量、肥料利用率和土壤養分平衡[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7,23(4):864-873.
[3] 李衛華,陳超,黃東風,等.緩/控釋肥的最新研究動態及其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263-266.
[4] 王宜倫,李潮海,王瑾,等.緩/控釋肥在玉米生產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