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摘 要:目的: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產后出血提供可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產后出血患者6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產后出血量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有效率為90.90%,對照組有效率為71.88%,實驗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產后2h內出血量、24h內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大于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明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止血,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卡前列甲酯栓 產后出血
臨床研究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的異常出血,[1]多發生于產后兩小時內,較為常見。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宮縮乏力、較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其具有不可預測性,會導致孕產婦產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縮宮素、米索前列醇等,[2]但治療效果不佳,副作用多,并有影響產婦生育功能的風險。因此,為降低產后出血導致的嚴重并發癥及死亡率,急需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65例產后出血患者,實驗組給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產后出血患者65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產后出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32例,年齡22~36歲,平均(28.35±5.23)歲;孕周35~41周,平均(38.12±1.23)周。實驗組患者33例,年齡23~37歲,平均(29.12±5.46)歲;孕周36~42周,平均(38.45±1.25)周。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療,于胎兒娩出后,將卡前列甲酯栓1mg放入陰道,貼附于陰道前壁下1/3處。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肌內注射,每次250μg。同時對子宮進行有規律的按摩,輔助排除宮腔內積血。
1.3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產后出血量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顯效:經過治療后,15min內患者子宮明顯收縮,出血量明顯減少。有效:經過治療后,30min內患者子宮明顯收縮,出血量減少。無效:經過治療后,子宮無收縮跡象,陰道流血情況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顯示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結果
2.1兩組產婦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有效率為90.90%,對照組有效率為71.88%,實驗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產后出血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產后2h內出血量、24h內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出現1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3%。對照組出現2例惡心嘔吐,2例發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大于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產后出血是孕婦分娩期的一個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3]有研究發現,引起產后出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宮縮乏力,所以在預防時應加強對子宮收縮力的關注。治療產后出血的常用方法是注射宮縮素,但療效不顯著,使用過量可能會引起水中毒現象。
由上述結果顯示,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產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減少產后出血量,不良反應少,預后好,值得臨床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曉霞.卡前列甲酯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7(02):231-234.
[2] 楊霞.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產婦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09):77-78.
[3] 吳艷晶.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聯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和護理分析[J].藥品評價.2016(1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