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可慧
叼著奶瓶、帶著尿不濕
不到三歲的娃娃進課堂
近年來,本市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9.5%。以內。目前全市共有0—3歲嬰幼兒家庭近40萬個,隨著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及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需求愈加強烈,帶動了早教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
記者走訪發現,在時代奧城商業區內,分布著七八家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既有國際著名的全球連鎖,也不乏土生土長的國產品牌。記者走進一個自稱全球領導品牌的早教機構,透過玻璃窗,記者看到一間教室內正在上音樂課,十多名走路還不太穩的小家伙在家長的扶助下手舞足蹈。而在歡快的樂曲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那么遵守課堂紀律,一位看起來剛滿1歲的小男孩心情不佳,任憑老師怎么引導,仍是哭鬧不止。“可能是餓了!”媽媽只好把孩子抱到教室外面喂奶。“我們從8個月就開始上課了,我周圍一些朋友,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在各種早教機構里上課。現在競爭多激烈啊,專家都說了,3歲前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當家長的怎么甘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
在采訪中,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十分普遍,絕大多數家庭將孩子的早期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部分家長甚至不惜投入巨資將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在一個擁有百人的媽媽群里,記者就“您送孩子去早教機構了嗎?”這一問題進行調查,其中有20名家長表示孩子去過或是正在上早教班。一位3歲孩子的媽媽坦言:“怎么抓住黃金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說實話,我和他爸都不太懂,帶孩子來上早教課,也是學習點育兒知識。”
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坑你
收費離譜 45分鐘動輒數百元
在奧城商業區某早教中心,記者以孩子家長的身份向工作人員進行咨詢,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登記完相關信息資料后,表示可以帶記者看看場地。記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廳,大廳內中間沙發上坐著幾位正在等孩子下課的家長,在大廳的一角是兒童活動區,軟墊上擺放著一些適合嬰幼兒玩的玩具,在大廳四周則有七八間教室,教室內有一些孩子玩的運動器材。
當問到價格時,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是按照“課時包”收費,“課時包”越大,單次課時費越低。最低60節課,收費11000元;84節課,收費15000元;96節課,收費16000元;156節課,收費27900元;192節課,收費32000元。平均每節課的價格在150—190之間。每周一到兩次課,每次課45分鐘。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同在奧城的另一家早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也是按照“課時包”收費,最少的24節課,費用是4188元;48節課,費用是7600元;最大的“課時包”是120節課,14400元,每次課45分鐘。接下來,記者又走訪了其他幾家早教中心,個別早教機構單次課時費達到了330元。而且所有機構都是預付,一旦交款,即使上不完也不能退。
一節課動輒數百元,簡直稱得上“天價”。“是不是貴得太離譜了?”記者向一位業內人士求解。該人士向記者坦言:“從表面上看早教機構就是帶著孩子們玩,但這一行也是燒錢的買賣,運營成本本身就很高,首先場地租賃費就是一筆很大的投入,其次裝修、人員培訓、工資、教具、品牌使用費等各種投入加在一起,沒有200萬元的本錢根本開不起來。以我管理的這家500平方米的早教機構為例,走上正軌以后,一年花費也是不少于200萬元,以一個孩子一年1萬計算,至少要有200個會員才能保本。”
課程奇葩 聽說過幼兒MBA嗎?
早教機構都開設了哪些課程?據記者了解,各早教機構為0至3歲孩子設置的課程可謂五花八門,藝術、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類別是基礎課,幾乎每家早教機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在此基礎上,一些打著“開發智力”、“培養情商”、“啟發想象力”、“培養社交能力”旗號的新式課程頗讓人心動。
“MBA不教知識教能力。”在某早教機構,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這家早教機構打出的MBA課程吸引了很多家長。據記者了解,該機構的幼兒MBA課程具體包括自然常識、溝通、創造力、演講、戲劇、經濟等12個學習領域。剛帶著兩歲半的女兒上完課的李女士表示:她就是看中能力培養這一點,才給孩子報的這個班。
除了幼兒MBA,各早教機構還設有嬰兒瑜伽、嬰幼銜接、腦神經課等課程,一些家長選擇起來不知如何下手。
在可音可早教中心的教室內,七八個家長在老師的指導下,給孩子做著類似于按摩和撫觸的動作。“這是嬰兒瑜伽,0到3歲寶寶練習好處有很多,比如增加肺活量、矯正體形、幫助小胖墩兒減肥、豐富想象力、提升注意力。”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當記者來到另一家早教時,其中一間教室內,四五個月大的寶寶正由家長抱著趴在一個大塑料球上,隨著球上下左右擺動。
任課老師告訴記者,孩子們上的是腦神經小班課,這樣的訓練有助于鍛煉寶寶的動態平衡以及空間感。可以為孩子將來心、智、體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各種“奇葩班”雖然名目繁多,但商家們的宣傳點很一致:0-3歲是孩子大腦以及體能發育的黃金期,家長一定緊緊抓住,否則孩子必將不能成為“更好的孩子。”
效果唬人 “也就這么回事兒”
“我的孩子剛滿六個月,上早教早不早?”年輕媽媽小越在位于梅江的一家早教機構內向工作人員咨詢。
“從專業角度講,早教從出生就開始了,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主要是讓孩子們在一起培養社交能力,以及抓物、爬行、語言等方面訓練。往細處說,0到3個月鍛煉他的視覺,3到6個月鍛煉他的聽覺,6個月以上鍛煉他的嗅覺、觸覺和味覺。”“真能學到東西嗎?”小越看著懷中咿咿呀呀的寶寶,眼神里顯得有些疑惑。
“滿6個月就要升學階了,我們這最小的寶寶是27天的,你們已經屬于大的了。”隨后,小越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到教室試聽時,也真是看傻了:家長大呼小叫滿地爬,寶寶們不聽“指揮”地臥在各種玩具堆里。“這節課是練習爬。”老師介紹說。“不上這個班,不照樣會爬嗎?”小越坦言,這就一萬多?感覺有點唬人。
另一位媽媽小倩也是經常奔波在各早教中心之間試聽。“有人說孩子越早上早教能力越強,是不是這樣?”“什么啊,說的好聽,一周兩次課,一次四十五分鐘,還真指著這幾十分鐘孩子就能變天才啊?就是有個玩兒的地兒。”小倩的同事杜女士的孩子已經上完了兩年早教班,對于效果,她如此總結。
上過了的說“也就這么回事兒”,正上著的說“說不清”,“還行吧”“也看不出來”,還沒上的覺得別人上,我的孩子不上,心里不踏實。采訪過數十位家長后,記者總結出這三種心態。
師資奇差 學啥的都有,就沒早教專業
“沒有必要質疑我們的師資,我們所有老師都在總部接受了培訓,并有總部頒發的合格證書。”當記者問到教師水平如何時,本市某早教中心的一位顧問老師如此表示。
據了解,這家宣稱全球連鎖的早教機構,國內的總部設在北京,所有招募來的老師都要在北京總部接受培訓后才能上崗。當記者問到這些老師在招募時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時,這位顧問老師說:“目前對于從事早教的老師,沒有明確規定需要哪些資質,但經過我們的培訓,老師們對于嬰幼兒心理、體能、生長特點都非常了解。”
記者連續采訪幾家早教機構,談到師資,他們大多打出“專業”牌,都強調所有老師必須經過本機構的培訓才能上崗,培訓時間有一個半月,也有三個月的。
當然也有打“高大上”牌的。某早教機構負責人在談到師資構成時自豪地說,他們招聘來的老師全部具有國內“985”大學一本學歷,其中研究生的比例占到了10%,每個人的能力都很強。當記者問到都是什么專業時,得到的回答是“國際金融”“法律”“英語”“社會體育”等,唯獨沒有與早教相關的專業。
事實上,對于尚處起步階段的早教機構而言,在人才引進方面設置的門檻并不高,成為早教機構老師并不需要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有多高水平。記者在一些早教中心的招聘啟事里看到,最常提到的對應聘者的職業要求則是“喜歡孩子”“形象好”“有耐心、擅長舞蹈、繪畫”等非專業要求。
尷尬的早教人才培養
早教機構的師資狀況透露出我國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尷尬。天津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早期教育系系主任康松玲說,師大是國內第一家以學歷教育的方式來培養早教人才的高等院校,從2010年開始正式招生,至今有了三屆畢業生。近年來,全國也有十幾家學校紛紛開辦了早教專業,但擁有畢業生的學校不過三四家,這一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強烈需求。
康松玲介紹,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中,對3—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規范和標準。而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專業建設是在近幾年才剛剛起步。長期以來,0—3歲嬰幼兒早教處于無序、自然的發展狀態,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這一階段嬰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獨特性,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建立早教專業的必要性,但是與學前教育專業相比,早教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早在2001年,國務院批準印發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第一次明確提出要發展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養,2010年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明確提出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康松玲說,大的框架有了,但從國家到地方,還沒有一部早教人才的培養標準,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我國也還沒有專門針對早期教育行業師資職業資格體系認證,唯一與其接近的是育嬰師的職業資格認證,但是證書是由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教育部門并沒有參與。
沒有統一教材也是早教專業的一大軟肋。康松玲說,目前各學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基于學校的辦學特色而自行編寫的,有的學校甚至連校本教材都沒有,只有教師講義。
(安萌萌薦自《天津日報》)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