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要:苗族舞蹈是貴州人民特別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之一,也是本地文化和生活的標志性舞蹈。近年來,隨著廣場舞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中老年婦女的喜愛,因此,如何借助苗族舞元素來拓展和豐富廣場舞的創作空間和提升其表演水平,并通過廣場舞的形式進一步推動苗族舞更廣泛地傳播和發揚光大,已是貴州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是群眾文藝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苗族廣場舞《銀鈴聲聲》就是針對這一課題,在如何將苗族舞元素有效地融入廣場舞之中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苗族舞 廣場舞 元素應用
由貴州省文化館風韻藝術團創作演出的苗族廣場舞《銀鈴聲聲》,由于積極嘗試將苗族舞元素融入廣場舞,并借助苗族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舞蹈語匯來拓展和充實廣場舞的創作空間與思路,不僅倍加的提升了舞蹈表演水平,同時也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廣場舞愛好者的稱贊和歡迎,并一舉奪得2014年貴州省群眾廣場舞大賽一等獎;2015年廣西“賀州杯”全國廣場舞邀請賽金獎;2016年全國百姓廣場舞大賽貴州省選拔賽第一名和網絡投票第一名。
一、苗族舞與廣場舞的異同
苗族舞與廣場舞的最大共同點是輕快、活潑、靈動、自由。但不同點卻有著鮮明的對照。首先是苗族舞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歷史,其舞蹈復雜多樣,在舞蹈過程中還常伴有矮步、旋轉、蹲踢、騰躍等技巧;而廣場舞最大的特點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簡單”:音樂簡單、動作簡單、隊形簡單、服裝簡單、舞臺簡單、道具簡單等,并且是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新舞種。其次是苗族舞隊形變化豐富多樣,并且帶有很強的圖騰印跡;而廣場舞隊形卻相對固定,即使要變化也是做大線條的簡單變化。三是苗族舞服飾華麗精美,在舞蹈中能凸顯其質感與動態美,加之佩戴精致復雜的銀飾,不僅能充分領略到配色、線條、搭配的美妙之處,還能倍感舞蹈之外的視覺沖擊;而廣場舞服裝一般趨于現代和大一統的“青一色”,即使是民族廣場舞,服裝也要進一步簡化,取其精華并具有代表性。四是苗族舞善于使用蘆笙、木鼓、銀鈴等道具,特別是蘆笙舞,演員不僅能邊吹邊跳,還能做出如“倒立吹”等高難度技巧;而廣場舞卻很少使用和盡量不使用道具。
廣場舞雖說簡單且透視著不簡單,其編導的環節和程序一點也不壓于其它舞蹈甚至還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因為簡單,動作要求會更精美,更精煉、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看似人人都能編的廣場舞,其實對編導提出了更高更難的要求,特別是參賽廣場舞,既不能編成舞臺表演的舞蹈,又不能編得太簡單,如何掌控“恰到好處”,是廣大編導面臨的難點和痛點,也是廣大編導者在積極探索之中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就可以將廣場舞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自娛自樂類,參與者主要是為了鍛煉身體,同時也在舞蹈中追尋身心的娛樂,強調動起來;二是享受類,參與者追求音樂和舞蹈的完美并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礎,強調在舞蹈中的藝術享受;三是參賽類,參與者和編導完全按舞蹈作品來對待,對音樂、舞蹈、演員、服裝、道具等都要精心策劃,精心編排,同時還需在舞臺舞和廣場舞之間的區別上反復地做“芭蕾舞”式的拿捏,說到底就是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復雜”,就是要把“恰到好處”做到爐火純青,強調比賽的成績與結果。《銀鈴聲聲》就是按照參賽廣場舞來考慮的。
二、苗族舞元素的提煉與加工
苗族舞種類繁多,如鼓舞、錦雞舞、蘆笙舞、跳香舞、接龍舞、先鋒舞、茶盤舞、儺原舞、渡關舞等,僅鼓舞里又可再分出十多種來。因此,要從浩瀚的苗族舞里提煉出適合廣場舞的元素,確實需要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比較,特別要從廣場舞的特點出發,尋找出苗族舞里最適合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元素來作為廣場舞的基本動律。因此,在反復比較的基礎上,《銀鈴聲聲》精選出苗族反排鼓舞和錦雞舞作為舞蹈的基本元素。
反排鼓舞在苗族舞里很有代表性,被譽為“東方迪斯科”,其姊妹篇踩鼓舞還曾經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不僅深受苗族人民的喜愛,也為廣大漢族同胞所喜歡和熟悉。因此,將其作為廣場舞《銀鈴聲聲》的舞蹈元素和基本動律是非常“時髦”和合適的。反排鼓舞屬于苗族鼓舞,通常表現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祭祀恣態,其動律有很強的儀式感,動作主要有踏步、騰躍、翻轉、同邊甩手等,其特點歡快從容、激昂向上,節奏明快,具有十分靈活的動作和隨性的演繹方式。這些特征與廣場舞有著許多的共性,是非常貼切的廣場舞元素。因此,通過對反排鼓舞典型動作的整合、提煉、加工、簡化,再給予升華和固化,形成“脆”“穩”“靈”“健”的新動律,并在表演中要求演員做到脆而不拖、穩而不沉、靈而不浮、健而不俗,使整個舞蹈充分展示出生動活潑,蓬蓽生輝的壯麗景象,再加上苗味“廣味”的交織相伴,相得益彰,使《銀鈴聲聲》的“主旋律”動律油然而生并產生疊加效應。由于這種“主旋律”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不僅為廣大觀眾所熟悉和喜愛,同時也為《銀鈴聲聲》在比賽中能迅速被觀眾接受和歡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錦雞舞也是苗族舞很有特色的舞蹈,表演者頭戴銀色冠冕,身著彩條長裙,模仿錦雞翩翩起舞,相互爭斗,通過跳躍、嬉戲、淳樸、活潑等表演,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開朗靈動和性格特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觀賞性。《銀鈴聲聲》在具體的加工提煉中,特別注重捕捉該舞的靈性特征和卡通式的歡快動律,不僅讓演員在表演中要準確掌握提練固化后的錦雞動律,還要求在一招一式中跳出錦雞舞特有的韻味,特別是舞蹈中的“小點頭”動作,要求演員的下巴尖隨音樂有規律和有韻律的點動,時而猶如錦雞啄食,時而又如錦雞嬉戲,其“點到為止”的小感覺經過無數次的排煉才找到其真感覺,由此而產生的“雞啄米”活潑動律也脫穎而出。這些反復加工后的"錦雞″再與反排鼓舞相溶合,最后形成了以反排鼓舞動律為主,錦雞舞動律作為點綴為輔的基本動律元素,有效增加了舞蹈的審美體驗,也使《銀鈴聲聲》的歡快氣氛得以淋漓盡致的渲泄。
三、蝴蝶圖騰在廣場舞中的應用
蝴蝶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圖騰,是花海中苗族兒女文化成長的重要象征,蝴蝶媽媽伴隨著楓樹而生,因為楓樹又是萬物之源。在貴州黔東南,僅苗族服裝的蝴蝶紋和楓葉紋造型就達幾十種之多,因此,蝴蝶圖騰在苗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銀鈴聲聲》在創作初期,就考慮如何將苗族的圖騰用于舞蹈之中,以增加舞蹈美侖美奐的意境。所以,在《銀鈴聲聲》的開場就呈現出一種美麗花開的壯麗畫卷,隨著隊形變換,時而形成花和蝴蝶的圖案,時而又魚貫穿棱成楓樹造型,演員無論是碎步隊形還是動作造型均要“身如蝴蝶美如化蝶”,個體和整體形成“蝶中蝶”的效果。蝴蝶圖騰的有效利用,不僅為舞蹈的調度和造型增添了空間和表現手法,也凸現出舞蹈的柔美空靈和厚重的歷史感與神秘感。
四、精美的服飾使廣場舞風彩四溢
苗族服飾多姿多彩,僅貴州黔東南就多達200余種,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苗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是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被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服裝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以單線為紋樣的造型手法;從用色上看,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從構圖上看,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等。而苗族的銀飾更是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從頭到腳,不處不飾,并以重為美,以多為美,常見的有銀帽、銀發簪、銀插針、銀花梳、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鐲、銀鈴、銀腰帶等,從中可以看出苗族服飾在苗族舞中的作用和地位。
《銀鈴聲聲》根據廣場舞的特點,面對繁華的苗族服飾,在服裝造型上追求大線條的簡約式,強調服裝的典型性、代表性和色彩的鮮明亮麗,在制作上采用單線紋樣的傳統手法。在銀飾的使用上去繁化簡,選用具有代表性的銀帽、銀耳環、銀插針等,特別突出了銀鈴和銀腰帶在舞蹈中的作用和造勢。
在銀鈴的使用上,演員手上腳上的銀鈴在舞蹈中有韻力、有意識的隨動作而發出清脆悅耳鈴聲,時而如潺潺流水,時而又清脆悅耳,并與背景音樂交響輝映,不僅增添了《銀鈴聲聲》獨有的“小清新”,同時也充分展示出苗族婦女靈動多情的柔美自信形象。
在銀腰帶的使用上,《銀鈴聲聲》也做了特別的設計。演員事先將長60公分長、寬30公分的銀腰帶藏于隱蔽之處,當舞蹈進入高潮時,演員在大橫排造型中“驀然回首”并突然滾桶式地展示出銀色腰帶,不僅充分展示了苗族銀飾的“搶眼”效果,還對舞蹈的高潮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作用。
五、鼓點催生廣場舞歡快沸點
苗族木鼓作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和跳木鼓舞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著強烈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特征。苗族的鼓與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既是舞伴隨著鼓點起舞,也是鼓點伴隨著舞打節奏,時而催人奮進,時而歡快跳躍,展示出苗族人民的隨性俏皮,熱情洋溢和歡快幸福的生活狀態。因此,將苗族木鼓鼓點作為《銀鈴聲聲》音樂“靈魂”來貫穿始終,并淡化它的“祭祀”屬性而突出它的歡快屬性,鼓面和鼓邊的擊打時而如行云流水,時而如萬馬奔騰,再配以山與水的主旋律音樂和鳥叫蟬鳴的律動,使《銀鈴聲聲》歡快的“靈魂”氛圍達到沸點。
魯迅先生說:“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風聲水起的廣場舞就是“直接性”面對廣大群眾的舞蹈,怎樣編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廣場舞特別是比賽廣場舞精品,《銀鈴聲聲》做了一個拋磚引玉的嘗試,廣場舞作為一個新興的舞蹈,許多問題還需廣大舞蹈工作者特別是群文工作者去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徐浩,王唯惟.貴州苗族舞蹈研究現狀與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03):32-35.
[2]王國帥.黔東南苗族舞蹈文化解讀及其保護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年.
[3]劉遠林,王聲珅.論旅游文化與原生態舞蹈的關系——以貴州苗族舞蹈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2,(01):58-61.
[4]張志萍.貴州苗族舞蹈淺探[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6,(04):81-85.
[5]郭世偲.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審美藝術的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9,(0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