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近兩個月來,A股的行情就是只賺指數不賺錢,大盤股、權重股、藍籌股的強勢上漲帶動了上證指數強勢上揚,中小板的表現則顯得極為弱勢,創業板看起來更是進入一次深度調整。從全球范圍來看,A股同期的漲幅再次居于前列,儼然一副牛市模樣。
自2016年伊始的熔斷制度對A股形成沖擊以后,各指數都跌破2015年創下的低點,絕大部分股票都在較低的位置徘徊了一段時間。雖然說市場近期的表現和長時間的低迷、沉淀、調整相關,但若將股市調整所用的時間放在整個A股歷史來看,這段時間的調整實際上還不夠充分。
如果從市場成交情況來看,行情依然有著越出現成交量萎縮、股價越會在后期走高的規律,例如滬市在2016年5月份一度出現了成交量極度低迷,市場后期開始逐漸上漲;在2016年國慶節之前,滬市成交量降至2016年以來的最低點,股市隨后開始了至今一連串的上漲。這也可以說明,前期成交量越是低迷,意味著股市越是在積蓄更多的能量,但經過一定的釋放之后,這些動力也會慢慢被消耗。如果后期沒有利好推動、支撐,后期壓力將不斷增大。
從上述情況來看,市場尤其是已經累計過高的個股、板塊、指數所面臨著極大的風險,而前期那些表現一般的個股似乎有補漲空間,因為大部分資金會自然而然認為,大多數資金會從前期漲幅過高的標的中流出,進入前期未有上漲的個股當中。
但若參考一些經濟數據,或許能解釋權重股走強的原因。2016年1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個月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上,上升至兩年多以來的高點。從企業規模情況來看,大型企業PMI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至53.4%,創造了近4年來的新高,這是一種較高的擴張狀態,連續9個月在榮枯線之上;中型企業PMI上升0.2個百分點至50.1%,重新回到了榮枯線之上;小型企業下降0.8個百分點至47.4%,已經連續兩年多低于榮枯線。
大型企業PMI之所以能夠繼續擴張,主要還是因為當前政策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支持。因此,相對中小型企業而言,大型企業目前更有業績預期。如果僅就四年內(2011年12月至2016年11月)的大型企業PMI數據和滬深300指數的趨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2014年年8月份股市開始啟動以及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大型企業PMI指數與滬深300指數趨勢相反外,其它大部分時間基本上保持同步的變化。
由于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PMI數據長期保持低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令市場對中小板和創業板預期不足。考慮到大中小型企業的PMI數據呈遞減,因此主板指數、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漲幅也有可能呈遞減規律。因此僅以PMI數據來看,當前的股市應該沒有太多的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深港通于2016年12月5日正式開通,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深市并沒有輕舉妄動。因為,不論市場資金如何充沛,只要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出色或業績的增長并非來自主營業務,市場必然會積累出大量的風險,資金的涌入必然會加大市場泡沫的不斷膨脹。目前,市場處于一個理性、謹慎的態度當中,宏觀市場環境將對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一定的支撐。
另一方面來看,權重股近期的表現暫時脫離了此前與外盤跟跌不跟漲的魔咒,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一股維穩的力量對股市起到支撐作用。但是,從整體經濟來看,我們還無法判斷當前股市是否已經擠去泡沫,更加無法判斷市場是真實回暖,還是暫時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