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磊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更是其中的瑰寶。《粉·墨》首演于2009年,時至今日,復排版的《粉·墨》于2016年7月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成功上演,這其中的精彩令觀者無不稱贊,本文主要以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審美意蘊、文化傳承、復排意義三點論述其文化傳承意義,以此讓經典作品《粉·墨》的文化得以傳承,令其悠久留存。
關鍵詞:審美意蘊 文化傳承 復排意義
中國古典舞自創立至今六十多年的實踐歷程中,一代又一代藝術學者不斷思考和完善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舞蹈本體特征,并且有百花齊放的舞蹈作品相繼盛開,而素有“舞臺經典”之稱的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也同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其意象審美的研究和“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傳承研究有著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典舞作品的審美共性必然加入舞臺作品的研究,在審美一致的同時有著共性的探討,當然,研究應當承載起文化性、風格性、民族性建設的重任,舞蹈具有“離形而取其意,得意而忘形”的觀點,在此陳述了中國古典舞作品具有程式性和虛擬性,本文擬從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審美意蘊、文化傳承、復排意義為切入點,并以傳統文化為鋪墊,從而為進一步闡述其民族氣韻、縮短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的距離提供理論依據和借鑒意義。
一、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審美意蘊
“意蘊就是文學或藝術作品里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即事物的內容或含義。比如說作品中滲透的情感,比如說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風骨,表現的人生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內心萌生的一種感覺;而‘意蘊指的是藝術作品或景象的神韻,給人帶來的回味”。
而中國古典舞蹈的審美意蘊則是更深一層次的對其進行闡述和表達,讓其在特有的環境中產生對其的一定認識和認知,《粉·墨》的最初版本和本次的復排版本都以“解、行、體、淡、色”這五個篇章為它的整體結構,內容上突出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承載,突出了中國古典意象的美和其藝術意境,同時也概括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深度與高度。
以其中的篇章《墨》為例,墨色可以渲染出世間萬物,而在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中勾勒出了“漁翁”“傘”“鳥”的意象之美,“漁翁”伴隨著“魚兒”,它們的互相結合使得觀者能夠清楚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而“魚”又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圖騰,象征著“和”等文化意義在里面,如“年年有魚”等;“傘”也是其中的一個點睛之處,中國神話故事或者其他寓言里面,都曾拿“傘”做過文章,眾人熟知的“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便是實例,以“傘”引發出了他們在人世間的凄美愛情,由此可見,編導在“傘”的應用編排上,還是具有較高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愛情的象征意義,又具有以物傳情之美意?!傍B”也是中華民族的吉祥象征,古人就曾有“畫鳥言志”的習慣,文人墨客將鳥寓意為前進,而此舞蹈更是形象的將此與中國情懷完美結合,剖析出了其獨具有的中國哲學思想與其特色化的寓意。
二、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傳承
“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和靈魂是文化,同時它也是民族發展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和活力源泉,少數民族文化以其獨特的迷人風采以及鮮明的特征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中華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歷久彌新,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無限活力和發展基點,只有各民族文化不斷地交相輝映,中華文明才會有源源不斷地不竭源泉以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更加閃耀的光彩”①。
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復排時有對其進行修改,但都未離開中國古典舞母語,同樣在舞臺上能發現其蘊含身韻所追求的動作風格和精神氣韻,傳統語匯的運用也在本次復排中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中國古典舞課堂訓練的結果就是能在臺上成熟穩重的運用其藝術表現力。
如果說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是呈現課堂教學和舞臺表演的共性審美,倒不如說是它的文化傳承,舞臺的表現將中國古典舞的文化表現得完美無瑕,更是以其“精”“氣”“神”貫穿整個作品,也將“身韻”的訓練和“基訓”的內涵囊括其中,既秉承了中國古典舞作品所需要追求的文化傳承,又創新了中國藝術的審美追求,在中國文化的整體影響下,所有的動作語匯都是其重要表達的一部分,也更好的傳達了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相互統一。
三、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復排意義
古希臘時期的文學“再現”,作為藝術的起源,注重的是對于自然的摹仿,而蘇格拉底認為除了摹仿,還要通過形式表現心理活動。柏拉圖主張的是“原本——摹本”結構,亞里斯多德進一步豐富了摹仿的內涵,強調摹仿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西方近代文學將摹仿提了一個新的高度,變“摹仿說”為“鏡子說”,認為摹仿的程度與文學的完美程度是成正比的,是用鏡子去映射世界。我們用鏡子去照射《粉·墨》,如實的將它原有的樣貌攝入“鏡子中來”,在忠實于對象的同時,也并不排斥做某種集中和概括。
現實主義強調了對社會現實的能動反映和再現,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度揭示社會意義的現實價值,提倡藝術真實性。浪漫主義則是從外在世界的“再現”轉向對內心世界的“表現”。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各自偏執,唯美主義認定藝術才是生活的“原本”,而自然主義標榜的是客觀和科學的真實。藝術的“再現”從古至今、由淺至深、從主觀世界到客觀世界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更鮮活的生命,促使藝術“再現”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
筆者從聽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即將由北京舞蹈學院師生進行復排,心里起初滿是期待,一方面是期待著古典舞教研室的團隊會以怎樣的一個形式把經典作品展現在大家眼前,另一方面是他們會將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進行再次創作還是保留“原始”進行復排?事實證明,他們很好的將這一個中國古典舞作品“再現”給了觀眾,使得觀眾重新回顧了經典,也因此致敬了經典。
從歷史的角度對此次復排的《粉·墨》進行思考:“再現永遠不是為了得到事物的復制品,而是以一種特定的媒介創造出與這種事物的結構相當的結構”②,而復排舞劇《粉·墨》正是現在藝術圈子依據了當代藝術的發展需求,并且順應了中國舞劇的發展潮流,而且正好吻合了這一“致敬經典的時代精神”,自然而然的符合了藝術發展的規律。
經典作品的復排,本就不是主創團隊對自己當時的成果進行的重復展示,也不在于往經典的頭銜上重新添加各種華麗的噱頭,相比之下,《粉·墨》的復排對其本身的作品內涵與外聯的時代審美產生了一定的意義,我們尚且可以將《粉·墨》的復排意義擱置一旁,但這一經典復排的精神卻讓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結語
其實除了《粉·墨》外,還有許多的經典劇目至今還活躍在人們的視野,通過文化背景、身體語言文化及體現對一個歷經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民族文化隱喻的載體,它的歷史流變過程不是單一領域的封閉式前行,而是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開放性語境下的化合物。無論是從武術融入戲曲、最后進入舞蹈領域的“中國古典舞”,或者是一脈相傳的傳承文化,都是中國古典舞的活體史料源泉,而《粉·墨》也不應僅僅是一種舞蹈形態,更應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身體表達,所以對它的研究應該是一個全面的、整體性及跨學科的方式?!斗邸つ肥菑闹袊鴤鹘y性文化中延伸出的一種風格習慣,其意義應當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成為其審美上的內容,并且貫穿在整個中國古典舞的教學過程,創作過程和表演過程當中。雖然當下中國古典舞作品的教學編創和表演體系都已經相對比較完善,但依然有繼續深入和發展的巨大空間,在建構其形式上的表意系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邁開向民族文化開解的大步伐。
注釋:
①阿布都熱合曼·買提卡斯木:《淺談民族文化對于文化傳承的借鑒意義》,《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3期第236頁。
②[美]H·G·布洛克;《美學新解》,滕守堯譯,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參考文獻:
[1]張軍.中國古典舞劍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張軍.中國古典舞劍舞教學手記:研劍習舞[M/CD].出版信息不詳.
[3]張軍,劉學剛.中國古典舞劍舞審美文化探究[J].學院學報,2011,(03).
[4]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鄧佑玲.舞蹈美學與舞蹈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11.
[6]肖蘇華.中國舞蹈分析與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101.
[7]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96.
[8]徐慶.淺析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J].藝術通訊,1987,(01).
[9]曹穎娜.道具在漢族民間舞中的功能[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01):49-54.
[10]胡莉莉.中國古典舞的道具剖析[J].藝海,2008,(04):134-135.
[11]胡晶瑩.從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語言[J].民族藝術研究,2008,(05):18-22.
[12]錢正喜.道具對舞蹈風格的影響[J].藝海.2006,(0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