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勛
(東陽市規劃建筑設計院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322121)
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地域特征分析
陳陽勛
(東陽市規劃建筑設計院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322121)
在景觀設計的發展變遷中,我們不難看出地域文化對其的影響。北方的園林景觀的恢弘大氣;南方園林景觀的溫婉曲折,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印記,有著各不相同的色彩。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雖然受到了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也融合了許多技術、借鑒了許多優秀設計,但是在不同的地域,我們都能看見地域文化對景觀設計的浸潤,在園林設計中感受到鮮明的地域特征。筆者從一些參考文獻和自身經驗中,以當前的城市園林設計現狀出發,淺談這些設計中的地域特征。
城市園林規劃;園林設計;地域特征
將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是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地域特征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征,地域特色的體現,民族文化的縮寫。不僅能夠讓居民從景觀設計中找到共鳴,而且具有極大的實用性。對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色進行分析,對于彰顯地域特色,提高園林設計水平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每一個不同的地域,都會誕生該地域特有的文化和特色,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色彩,也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的側寫,一個城市發展的縮影。地域特征是一個地域自然、人文和民俗的結合,是一種特定形式下所產生的。而園林設計中的地域特征,則是將這些地域文化和特征融入到設計方案中,將一個地獄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以及社會特征充分的融入到景觀設計規劃中,讓這些鮮明的色彩在城市景觀中凸顯出來,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地域特征來側寫出一個城市的特征,一個地域的文化[1]。
2.1 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自然特征
各類自然特征,例如地質、地貌、植被、氣候條件等因子都不是以個體的形式獨立存在的,在指定的地域當中,各種自然特征因子之間一般都會存在復雜的聯系,例如,在山地地貌的城市,如重慶、四川等地,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常用大量根系發達的喬木,較少使用草皮[2]。喬木植物對土壤的穩固能力較強,不容易受到雨水沖刷的傷害,并且,其高大繁茂的樹冠能夠起到遮陰、阻擋陽光的作用,對高溫高熱地區的降溫效果比較好。所以,在進行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時,需要設計者深入了解自然因子的特征,綜合分析各類因子與自然環境保護、人類功能利用之間的相互影響,保證后期的規劃設計更為科學[3]。
2.2 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文化特征
城市園林景觀作為滿足人們審美,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建筑,是城市景觀的縮影和表現,對于整個城市園林設計來說,其整體效果不僅要美觀,還需要彰顯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將城市文化糅合進設計中,以此來彰顯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在江浙,進行園林設計規劃時,需要將秦淮文化充分考慮,表現出江南溫婉的風情;在西北,進行園林設計時,可以充分考慮到“平沙莽莽黃入天”,注重景觀的功能性;在沿海發達城市,涉及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的現代感,未來感;只有充分的考慮到了地域特征,考慮到了區域內的文化歷史內涵,將城市景觀與歷史文化相連接,將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充分考慮,利用城市文化特征為景觀設計規劃留下濃墨重彩的筆觸,讓其在這種文化的渲染下不斷的進行自我的提升,促進園林景觀的不斷發展[4]。
2.3 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社會特征
從歷史進程來看,園林文化從很早開始就根植于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比較熟知的例如頤和園、豫園、個園、承德避暑山莊,都是我國古代優秀園林文化的表現,它們大多秉承著人與自然水乳交融發的理念,將自然的美引入到人身邊,利用相關園林施工技術,進行精細的設計,保證實用性和美觀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的設計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的發展現狀,隨著審美的變化,城市建設的發展變遷,園林景觀也不斷的受到社會的影響,產生了新的變化。當前的園林設計,受到社會的影響,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對其綠化、涵養水源、休閑娛樂等功能需求增加,因此園林設計的方向也產生了變化。也只有充分的考慮到社會發展對景觀設計規劃的影響,才能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不管是北方景觀的恢弘大氣,還是南方景觀的婉約清新,不管是西方的現代景觀設計還是國內富有東方氣息的景觀設計,都無一不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帶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作為一抹鮮明的色彩,為園林景觀設計融入了新的血液,在當今的城市景觀設計當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相輔相成。
[1]呂戚霞,陳荻.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地域特征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34):25~26.
[2]楊濤,田麗娟.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征的塑造方式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11):120~122.
[3]郭楠,楊玫,張凌.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地域特征分析[J].江西建材,2015(02):29.
[4]壽慧琴,余忠心.探析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地域特征[J].現代裝飾(理論),2014(06):7.
TU986
A
1005-7897(2017)14-0112-02
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