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衛星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孟灤林場 河北圍場 068450)
北方園林大樹造型技術淺談
姚衛星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孟灤林場 河北圍場 068450)
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園林大樹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具備樹姿優美、秀麗挺拔、瘦骨嶙峋等元素的景觀大樹越來越多的受到重視。本文對園林大樹的造型技術進行了小結。
園林大樹;造型技術
大樹造型是以成年大樹為素材,借鑒盆景的造型方法,根據樹木特性及特點,通過作者的藝術構思,利用修剪、盤扎、拉吊、支撐等技術手段精心培育,創作出樹形優美、造型奇特大樹的過程。隨著園林苗木市場的不斷競爭的加劇,僅僅培育常規苗木,已難以在苗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而大樹造型的意義就在于利用自然的非用材林或殘次林,通過大樹造型,使其華麗轉身,變廢為寶。
歐洲園林大樹造型較為規整,造型技術手段較為簡單。而我國園林大樹造型景觀造型大樹則勝在“奇”、“獨”、“怪”,追求的是意境。因而在園林造景中會采取孤植、組合栽植等多種方式。大樹造型的目的就是創造一種意境一種美,進而升華為藝術。北方園林造型大樹多以松柏為主,主要有油松、白皮松、雪松、側柏等。樹要具備以下方面條件。①林齡要足夠大;②側枝發達;③冠幅自然伸長,枝條完備;④樹干彎曲多姿為宜。這是完美的基礎樹形,如在此基礎上進行造型會事半功倍,可用于公園、小區、庭院進行孤植。
大樹造型的主要手段有老樹盆栽、大樹截干、小樹培養,截、拉、扭、摽、拽等,不同的樹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法。大樹造型的基本原則就是循序漸進。
(1)選樹。目標樹的選擇至關重要,當目標樹確定后,就要在心中定位,預想它造型后的形狀,是形成批量、簡單的平頭行道樹還是樹型奇特的能夠達到自然與意境相結合美感的奇型樹。
(2)構圖。在明確類型后可用“手遮掩法”(用手遮住視線,定格在樹的某一部位)虛擬構圖,確定枝條的存留,此位置枝條必須相對茂密,輪生枝完備,平頭后能形成圓冠,給人以厚重、豐滿、倒錐形的藝術視覺沖擊。當年完成造型的苗木不宜進行重剪、細剪,而重在“形”的塑造,這有利于苗木的自身營養恢復。
(3)塑形。每個植株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其獨特性,都應用欣賞盆景、藝術品的眼光對待。在定干后的第二三年,樹勢已基本恢復,此時應遵循“依樹造型,隨枝修剪”的原則,整體上迎合樹勢的發展造型,精修細剪。在空間的布局、層次的分布上,要細化到每一個枝條,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如拉枝、扭枝、墜枝、回縮及背上枝、背下枝的處理等都不盡相同。例如“云片”(油松萌發平行枝較多,形成平展的枝葉走向,人為的加以利用和修剪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層面)的厚重感及層次得打造,中下部修飾枝條的合理保留,陳年滄桑感殘樁的適當保留,都可為造型樹起到化龍點睛的效果,此階段重在“型”的打造。
(4)管理。任何一株造型樹從選樹到成型都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個相對較漫長的過程。隨著樹勢的不斷恢復,枝條的不斷封頂,側枝的不斷生長,再不斷地進行修剪成型,最終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這期間專業的團隊、新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專業的造型團隊不僅能夠保障安全的樹上作業,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一定的審美觀,一些細小的操作能夠獨立完成。選擇同一作業團隊進行連續整型修剪作業,更利于對技術完備、觀點提升、理念更新的接受和應用。新技術的應用對于造型效果、苗木成活、后期管理及苗木出圃等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單株大樹的造型構思、塑形,創作和盆景一樣,要因材施藝,因樹造型。無論是針葉的松柏,還是闊葉類的造型大樹,以及各種造型形式,都是極具特色、別具風格的。高檔小區、別墅、酒店、公園、行道等園林造景,選擇什么樹種、形式、類別的造型樹都要規劃配置合理。
園林樹木,山石、花灌木、亭、臺、樓、閣,是園林景觀的組成元素。不同的植物造型配置,同各式各樣的建筑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共同形成意境不同的園林景觀。
園林造型大樹需要多年培育,用于園林建設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景觀效果。把握造型大樹的個性特點,是正確選擇,精準應用的前提。當然景觀大樹的應用只是園林景觀中植物應用的一部分。“適地適樹”、“生態系統性”的原則,也是造型大樹應用的準則。
全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大力推進,造型大樹大市場需求量逐年加大,造就了龐大的種苗需求市場。冀北山區,海拔落差大(700~2000m),溫帶大陸性內蒙高原季風氣候,冬季酷寒干燥,夏季涼爽,春秋兩季多風沙,獨特的氣候、土壤及自然災害(風折、雪壓)等因素形成了眾多殘次林,致使油松、白樺、蒙古櫟、五角楓等部分樹木形成側枝發達、樹干彎曲、林齡大但生長緩慢形成“小老樹”。充分利用這部分苗木資源,精心培育,真正變廢為寶,實現林木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鄭花蕊.園林綠化苗木的造型與修剪技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9):245.
[2]夏 冰.園林景觀造型大樹造景的形式及其特點[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11):173~174.
S723
A
1005-7897(2017)14-0131-02
20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