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位群
(甕安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貴州甕安 550400)
淺談甕安縣國私有苗圃和種子生產基地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吳位群
(甕安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貴州甕安 550400)
甕安縣基本情況:
甕安縣地處烏江中游,黔中腹地,黔南北部,東經107°07′~107°42′、北緯 26°53′~27°29′之間。與黃平、福泉、開陽縣、遵義、湄潭、余慶六縣市接壤。南距州府都勻120km,西距省城貴陽174km,北距歷史名城遵義150km。縣域面積1974km2,全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鄉,89個行政村,6個社區,2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人口占4.3%。甕安是革命老區縣、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全省模范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工作紅旗縣。
1.1 地形地貌
甕安地處貴州高原第二階梯地帶,烏江橫貫北部,屬黔中北部溶丘洼地高原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部平緩,最高點花竹山海拔1567m,最低處烏江沿江渡海拔479m,平均海拔1028m,烏江橫貫北部,將縣境切成南北兩塊,南塊約占4/5,多水田,北塊較小,多旱地,縣境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基本類型。
1.2 土壤
甕安縣石漠化監測區土壤可分為6類,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耕作土及其它土壤,甕安縣石漠化監測面積166998.6hm2,其中,耕作土面積為40664.5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24.73%;黑色石灰土含有豐富的鈣,植被良好,有機質較為豐富,表層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面積為4266.7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2.60%;紅色石灰土面積207.2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0.12%;黃色石灰土面積為4045.1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2.43%;棕色石灰土面積63625.7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38.13%;其它土壤面積22829.3hm2,占監測區總面積的13.75%。
監測區內地表水豐富,有河流、溪溝。測區地下水的形成與氣候、地形地貌及巖性等條件有密切的關系。線路區地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及碎屑巖,其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三種類型。
松散巖類孔隙水位于粘土、碎石土、砂卵礫石層,分布于溝槽、谷地及河流階地、河漫灘,主要受大氣降水或基巖裂隙水補給;基巖裂隙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及碎屑巖風化層內,埋藏較淺,含水量一般;巖溶水主要位于碳酸鹽巖地層內,儲量大小不均。地表水,大氣降雨是區內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其補給方式為垂直補給。降水通過洼地、落水洞等巖溶形態及巖石中的溶蝕裂隙、構造裂隙等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在地下巖溶管道匯集徑流。基巖裂隙水通過構造節理裂隙滲入地下,向溝槽或低洼處徑流排泄。
1.3 氣候
甕安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熱量充足,水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3.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9℃,年較差距20.2℃,年降水量為1148.2mm,自然環境較為復雜多樣。
1.4 水文
甕安地處長江流域,系烏江、沅江水系,流域面積20km以上的河流38條,主要河流有烏江和甕安河。水資源總儲量9.54億m3,過境客水212億m3,水能資源理論儲量43.85萬kW。
1.5 植被
甕安縣境植被分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有林地面積達到6.5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53.36%,林木活立木蓄積量達到246.6萬m3。原生植被朱家山林區保存較為完好,其余多是次生的各類暖性針葉林、灌木林、灌草叢。有以斑竹、水竹、慈竹、刺竹和極少數的羅漢竹等禾本科竹亞科成片竹子或竹類與闊葉樹種、針葉樹種所混生。境內朱家山自然風景區處處峰連疊嶂,茂林密布,飛瀑流瀉,鳥語花香,溪水回還,異獸珍禽,具備較好的旅游開發價值。
2.1 行政區劃
甕安縣縣域面積1974km2,全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鄉(即:甕水街道辦事處、雍陽街道辦事處、銀盞鎮、江界河鎮、猴場鎮、珠藏鎮、中坪鎮、平定營鎮、永和鎮、玉山鎮、天文鎮、建中鎮、嵐關鄉),89個行政村,6個社區,2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以漢族人口為主,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布依、土家等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3%。
2.2 土地資源概況
根據甕安縣國土部門統計,全縣2016年土地總面積為197380hm2,其中耕地58923.95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9.85%;林地104307.5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2.85%;草地10323.1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23%。建設用地19840.3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0.52%。水域用地3985.02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2%。
2.3 人口狀況
2015 年,甕安縣總人口為48.1萬人,人口凈增長率13‰。其中農業人口41.61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99493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408人。甕安縣境內有漢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其中以漢族居多。
2.4 國民經濟
2016 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5.0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35242萬元,林業產值21522萬元,牧業產值150340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達12.5億,人均GDP為2955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9156元,分別是2011年的1.95倍、1.86倍,年均分別增長14.3%、13.2%,城鄉收入比為2.88,保持小康標準值范圍(標準值≤3)。糧食總產量185629t,人均耕地面積0.00075hm2,農作物播種面積 83807hm2,新墾土地面積 85hm2,年末牲畜存欄數70515頭,縣區內公路長度1388km。
3.1 國有獨立苗圃現狀
甕安縣沒有經縣級以上編制部門批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有苗圃。
3.2 種子生產基地現狀
甕安縣沒有國家投資的良種基地、采穗圃、種質資源庫、采種基地等,以及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確定的采種林,也沒有業主自籌投資且辦有生產許可證的種子生產單位。
3.3 其他苗圃
甕安縣共有苗圃地14個,其中國有企業性質苗圃2個,個體及企業私營苗圃12個。許可證到期后因生產經營單位有法人變更、苗圃地被征用、村民不愿出租地等原因,現正在補充手續進行的3個。苗圃基地經營總面積2423.3畝,2015年總產苗量1423.601萬株;其中生態林苗木所占比例為1.75%,經濟林65.4%,園林綠化苗木33.21%;2016產苗量為1028.2586萬株,其中生態林苗木所占比例為9.73%,經濟林61.17%,園林綠化苗木29.1%經營狀況基本為一般。
各生產基地培育的苗木,主要以培育觀賞綠化苗木為主,品種主要是:桂花、香樟、櫻花、銀杏、羅漢松、紅葉石楠、金葉女貞等;經濟林培育主要是茶葉扦插苗、刺梨扦插苗等;造林苗主要品種為杉木、柳杉等。
甕安縣人民政府于2012年10月31日出臺了《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甕府辦發[2012]189號)文件,文件推出了發展園林綠化花卉苗木產業的優惠政策,全力打造和培育園林綠化花卉苗木龍頭生產企業。文件注明:在馬遵、久銅公路沿線產業帶內流轉土地20年或林地30年以上投資種植園林綠化種苗基地500畝以上的,連續5年給予投資人每畝50元的土地或林地流轉資金扶持,并優先配套國家項目支持。在規劃區內投資建設花卉基地300畝以上的,連續5年給予投資人每畝50元的土地或林地流轉資金扶持,并優先配套國家項目支持。這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園林綠化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和壯大給予了政策傾斜和扶持,對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5.1 種苗基地規模小
甕安縣是典型的山地,受地形地勢條件的限制,適宜培育花卉苗木的平緩地塊較少,作為花卉苗木產業規劃區的久銅、馬遵公路兩邊地勢平坦并水源充足的適宜育苗區域也較少,致使不能將基地連片種植。花卉苗木基地普遍規模小、零散,形不成規模大的種苗示范苗圃基地產業帶。
5.2 種苗品種結構不平衡
我縣培育的苗木花卉產業起步較晚,品種結構不平衡,呈現出“六多六少”的現象,即:苗木多花卉少;綠化苗木多,造林苗木少;裸根苗多,容器苗少;外來品種多,鄉土樹種少;一般樹種多,珍貴樹種少;小苗多,大苗少。規劃化的花卉生產投資大,成本高,對于縣級城市,市場也容器飽合,無人愿意規模生產,只是一些花農基本是利用房前屋后自己的耕地進行家庭式作坊生產,很多也從貴陽、昆明市場調入生產,大多數生產單位更愿意生產相對穩定的綠化苗木。
5.3 育苗技術水平總體偏低,基地管理較為落后
我縣的種苗基地都是近幾年新發展的,種苗基地處于學習摸索階段的較多,苗木的培育技術及管理水平及經驗也還不成熟,造成苗圃地雜草多,土、肥、水管理差,所育造林苗木大多為Ⅱ級苗,Ⅰ級苗的產量偏少。
5.4 苗木產量和質量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
由于甕安長期多雨,氣溫較低,加上每年基本都會出現干旱或水澇、霜凍等災害性氣候,特別是小苗抗性差,最容易受害,造成苗木死亡,致使苗木質量、數量受損,影響苗木的出圃。
5.5 政策制約限制了我縣花卉苗木產業的打造和發展
苗圃地不能在基本農田和規劃區建設,造成苗圃地租地完成后,來申請辦理生產經營許可證時卻無法辦理。現在農村村民對培育景觀綠化花卉苗木的積極性非常高,喜歡在耕地間作種植桂花、紫薇、紫荊等綠化苗木,起到美化庭院、美化鄉村、美化道路的作用,2016年1月1日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花卉及園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經營實行行政許可制度,申請辦證的老百姓多,但因自身文化水平低,也沒有相關工程技術及檢驗人員,面積小等條件不符合辦證要求,對制作生產經營相關檔案等也是不小的問題,造成百姓怨言較多,種苗許可證制度管理也困難,限制了農村村民培育景觀綠化花卉苗木的積極性。
5.6 城市規劃區阻撓了產業發展
由于苗圃基地需建立在交通便利,地形平緩的公路兩旁,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需要,公路兩側平緩地帶逐漸作為城市建設規劃區,有些原本建設好的苗圃基地也完成被占用或部分占用,造成基地面積下降。
6.1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工作
大力開展林木種苗法制宣傳教育,加強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宣傳,進一步規范林木種苗生產、經營秩序;依法打擊無證生產經營、生產經營假冒偽劣林木種苗等違法行為;強化林木種苗執法人員培訓,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技術精、工作能力強的林木種苗執法隊伍。
6.2 積極舉辦苗圃地種苗生產管理培訓
組織種苗生產企業開展種苗生產技術培訓班,邀請省州的專家及有育苗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授課,對苗木的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防洪、防旱、防凍措施、檔案制作等進行培訓,保障種苗基地能規范化生產經營,出好苗、壯苗。
6.3 打造花卉苗木圃地與觀光園區相結合的休閑度假開發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休息日、節假日外出觀花賞景已成為新型的休閑模式。花卉苗木具有很強的可觀賞性,可觀花、賞葉,賞景、摘果等,可打造成花卉苗木生產與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的產業模式,使種苗生產既是花卉苗木產業地,也成為人們觀光游、農家樂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地。
6.4 做好花卉苗木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
根據甕安縣人民政府于2012年10月31日出臺了《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將在馬遵公路沿線(營定街-鯉魚塘)和久銅公路沿線(中坪-松坪)一帶,發展以桂花、香樟、銀杏為主打品種的園林綠化樹種產業帶基地。符合條件的將給予土地或林地流轉資金扶持,并優先配套國家項目支持。充分利用政府對花卉苗木產業的優惠政策,積極進行花卉苗木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
F326.2
A
1005-7897(2017)14-0148-03
20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