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映鋒
(河源市綠昕宇林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河源 517000)
林木良種繁育的技術改造問題分析
謝映鋒
(河源市綠昕宇林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河源 517000)
本文根據林木良種繁育的意義和目標,分析了林木良種繁育技術的改造問題,如技術方式陳舊;技術支持力不夠;繁育基礎弱。然后闡述了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改造舉措,如熟練掌握核心技術部分;編制出合理的繁育計劃;加強種源的采集,做好運用良種的工作。
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改造問題;分析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林木良種結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進,在技術管理方面與科學實驗方面等均取得了新的進展。可是還有著很多的問題,就是種子生產未完成經營專業化與質量合理化,培育造林運用的樹種是非常普通的商品種子,對于重要的造林樹種與種子的變異和主要性狀遺傳參數,沒有一定的探究,沒有經過相關論證采用樹種改良技術,沒有做好相關采集和調研等工作。所以下面針對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改造問題展開了討論。
繁育建設是向現代化林業轉變的基本。根據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原理與林業構建的整體規定,林木良種繁育構建需要走先進科學技術,優質產品,高經濟效益的道路。完成以充分滿足人們經濟需要為目標的傳統林業往充分滿足人們多方面需要為目標的現代化林業轉變。
再者,林木良種繁育是保護天然林正常開展且順利運行的一個保證,也是林業種類劃分經營的一個保證。林業種類劃分經營是中國林業變革發展。種類劃分經營區劃商品林區的最主要任務就是為了是培養快速生產林,以此滿足國家對于木材的需要,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看成最終目標[1]。林業的生長速度增加以及獲取高額的經濟效益的前提就是林木良種繁育。
2.1 技術方式陳舊
目前中國在林木良種培育的基礎之上有著很大的不足之處,尤其是林木良培育種苗的目標比較單一化,且林木的新型品種培育速度非常緩慢,繁育林木良種的抵抗病蟲災害和抵抗干旱與洪澇的能力不強,良種繁育適用程度沒有辦法充分顯現出來。同時,還有一些良種繁育技術和繁育種苗長時間生物學的基本特征不相符,不具備長遠的培育種苗的規劃與舉措,從而使良種繁育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2.2 技術支持力不夠
事實上,目前中國并不具備非常系統的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探索體系,與此同時,探索林木良種繁育大多數就是依照高校探索項目以及科學研究組織作為關鍵點的,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推動力不夠[2]。再來,中國進行良種繁育的時候還是把采用良種以及母樹林采集培育種苗作為重中之重的,而樹種選取培養管理以及種源實驗有待完善,沒有深入探索樹種遺傳性改良。這部分問題均造成了中國良種繁育無法快速發展,沒有辦法滿足林木生產需要。
2.3 繁育基礎弱
①林木良種每年的生產產量小,供小于求,對于優質的樹種采用率不高,與發達國家相對比,差距甚遠。②林木良種繁育基礎設備比較陳舊,沒有進行更新。且設備建設水平不高,良種種苗管理組織不完善,從而使良木良種繁育探索體系不強,育種創新性弱。
3.1 熟練掌握核心技術部分
林木良種繁育的核心技術部分可以劃分成:確定繼代苗運用年限和良種代數,控制生根苗木誘導芽生出根的技術;良種圃外移栽的技術等等[3]。以上技術都是林木良種育種繁育技術的關鍵點。因而,一定要嚴格依照良種的基本特征,加強這部分工作,才能有效開展良種繁育技術改造工作。
3.2 編制出合理的繁育計劃
林木良種繁育有關部門應當與林木良種長時間生物學基本特征相連接,設定完善的良種繁育長時間技術支撐規劃。需要嚴格依照良種以及種源地區天氣的適應程度和良種生物學的特點相連接,從而將繁育目標進行確定。要想加快良種繁育生產的速度,一定要把地區技術資源依照項目的基本特征進行有效的種類劃分與整理,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將育種的效益提高。
3.3 加強種源的采集,做好運用良種的工作
一般來說,林木良種種源采集是依據樹種和其區域的適應性基本特征,分別構建野外與實驗室林木良種資源的儲存庫,然后經過育成和儲備一批的基本原則儲存和采集樹種[4]。并且,需要加強林木良種原理的運用,經過擴展林木良種群體的遺傳和控制生產群體中的親緣關系等舉措,保證林木良種的長時間效益。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林木良種結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進,在技術管理方面與科學實驗方面等均取得了新的進展。林木良種繁育工作過程中,需要與林木品種的生物學特征相結合,科學構建繁育設備和運用技術系統,增加林木良種繁育速度,縮減林木良種投資,提升林木良種技術含量。如此一來,才能做好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改造工作,進而推進中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1]張鳳軍.談林木良種繁育的技術改造問題[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05:36.
[2]鄒士奇,楊艷波.淺談黑龍江省林木良種繁育的技術改造問題[J].林業科技情報,2005,03:7+9.
[3]洪 海.我國林木良種繁育管理問題研究[J].現代園藝,2014,06:230.
[4]呂桂芝,劉芙,張孝民,王永長,劉炳友.淺談林木良種繁育[J].中國西部科技,2009,16:56+48.
S722.8
A
1005-7897(2017)14-0168-02
20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