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然
(河源市文華林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河源 517000)
加快次生林撫育改造不斷提高林木生長量
王浩然
(河源市文華林業發展有限公司 廣東河源 517000)
我國國土遼闊,其中山地面積比較大。盡管曾經到處都是原始森林,但是因為近代生產活動的破壞,導致很多地方的森林被破壞了。本文主要就次生林的撫育改造展開分析,并對提高林木生長量的方法作了簡單介紹。
次生林;撫育改造;林木生長量
次生林指的是那些曾經是原始森林,但是被人類過渡采伐或者遭受了森林火災以及病蟲害破壞的地區又天然生長出來的森林。撫育改造是一種科學的造林方法,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提高林木的生長量。
我國的次生林面積很大,而且具有分布廣的特點,將次生林資源利用起來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次生林改造之后將會令林木生長量得到大大提高,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會按照每畝年生長0.3m3的速度生長,這對調節生態環境很有幫助。另外次生林生長起來之后還會產出大量的林木材料以及副產品,對于次生林地區的人民來講,經濟收入會因此提高。
開展次生林工作的時候要提前做好規劃設計,針對次生林地區的環境氣候進行調查,掌握次生林的分布情況。并且要在這些實際數據的基礎之上堅持就近以及就易原則。需要從次生林的經營類型確定開始,在此之前要就年齡、郁閉度起源以及環境等情況進行綜合,將次生林進行分類[1]。可以分為三種類型:①培育型。這主要是指,現在的林木生長態勢良好,采取的方式是留下質量好的林木,將質量差的林木去除。針對生長密集的要砍伐一部分,針對生長稀疏的要補苗。提高撫育效果,采取科學的經營措施。一般情況下可以將那些已經滿足了人工林生長標準的確定為培育型。②改造型。主要指的是那些林木生長較為稀疏、生長能力差,培育的方式已經無法提高其質量,必須要采取改造措施,將新的優質林木種植上去。③防護型。一些山地的坡度達到了40°之上,土層不厚,巖石居多,這種地方造林成活率不高。所以應當采取的措施是封山育林。
次生林撫育改造的原則是針對低劣林進行改造,而且在改造之前要針對低劣林的狀況進行調查,采取具體的技術措施。通過調整次生林的結構和密度實現利用效率提升。林分的特點決定了技術措施,需要將無林改為有林。將疏林改為密林。要根據對象選擇改造或撫育的方法。應用改造技術的時候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要從整體上經營次生林,提高次生林培育的綜合性。當然在具體的實踐當中要求相關人員結合保護措施、培育方法以及利用這三方面,提高次生林撫育改造的效果[2]。為了保證次生林撫育改造之后林木的生長量,要先將就近的次生林進行撫育改造,同時要堅持先易后難的原則。
我國次生林生長在不同的環境當中,一些生長態勢良好,一些生長條件太差,制定撫育改造計劃的時候要準確區分。比如一些林地條件太差的次生林不應當納入到改造的行列當中。通常需要采取改造措施的次生林有五種,分別敘述如下。①那些經歷了很多代萌芽的次生林,目前呈現的是衰退狀態,從整體上看沒有培養前途了。②遭受了破壞性極大的采伐的次生林,這一類次生林的天然恢復性不高,產量總是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屬于殘敗林。③過熟林也屬于改造的范疇,這種次生林的林木產品材質很差,腐朽現象嚴重。應當采取改造措施。④郁閉度以及林分密度都比較小的疏林地也屬于改造的范疇,這種次生林通常都是保持團狀生長或者是小塊狀生長,這就會令一大片林地當中出現很多的空地,需要及時采取改造措施。⑤次生林的狀況出現了惡化的情況,受到了采伐、火災、病蟲害的影響的次生林,死亡率極高需要采取改造措施。⑥自然中的大型灌木林也是改造的主要對象。
次生林改造的時候要采取全面改造、局部改造、綜合改造的方法。其中全面改造包括了皆伐改造、帶狀改造、塊狀改造。皆伐改造的對象是質量不好的林木,針對這些林木采取皆伐改造的措施,將林地清理好之后進行人工造林。帶狀改造則主要是指將改造林劃分為數量眾多的帶狀,并進行隔帶砍伐[3]。局部改造的對象是生長態勢較好,但是存在分布不均勻密度比較小的次生林。這部分的次生林可以采取補植方法和補播方法,留下質量好的林木。綜合改造的對象是林木大小不均勻、疏密不均勻、生長質量也不均勻的次生林。主要是保留其中優良的林木,在林地中種植速生林木。
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森林作為緩解環境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受到人們的重視。針對次生林采取的撫育改造措施在實踐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要積極完善和調整,使我國的次生林林木生長量逐漸提高。
[1]孫洪志,屈紅軍,石麗艷,張杰,任青山.次生林撫育改造的效果[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4,02:97~98.
[2]孫洪志,屈紅軍,郝雨,石麗艷,任青山.次生林改造的幾種模式[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4,03:103~104.
[3]劉玉民,吳青山,劉亞敏,張天勇.次生林撫育保留密度對林分生長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6:546~549.
S756.4
A
1005-7897(2017)14-0197-02
20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