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苗族彝族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畢節 551700)
高產水稻栽培技術原則及方法
王鑫
(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苗族彝族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畢節 551700)
水稻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不僅滿足了人們糧食使用需求,也是推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為了改變傳統水稻種植模式,倡導高產水稻栽培是技術創新重點,也是提高水稻種植行業收益的關鍵措施。據此,結合高產水稻發展趨勢,本文研究了高產水稻栽培技術原則及方法。
高產水稻;栽培;技術原則;方法
高產水稻栽培是行業技術創新趨勢,利用先進種植技術指導水稻培育創新,體現了農業科技創新及發展局勢。為了改變早期水稻栽培存在的不足,倡導先進技術在栽培項目中的應用,可減小農民參與水稻種植的難度,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發展。
水稻是我國糧食產業的核心部分,搞好水稻種植與栽培工作,對農民經濟效益增收起到了促進作用。基于高產栽培技術指導下,種植戶必須及時調整原有的種植方案,推動水稻種植效益一體化發展。水稻作為一個生物品種,其在種植期間同樣面臨著不可預測的災害,尤其是病蟲害發生之后,既降低了水稻的成活率,更容易對周邊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農業種植前后期必須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力度,確保水稻產量與質量的優化提升,為農戶種植創造理想的經濟收益。
2.1 優化原則
水稻在農業經濟收入中占30~40%的比例,不同地區的收入差異明顯。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種植水稻既能滿足糧食需求,也更創造一定的經濟收益,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農作物種植產業。蟲病害具有多發性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對水稻品質與產量都是不利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地區水稻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業效益增收的難度。
2.2 技術原則
隨著國家對農業出臺的扶持政策,許多種植戶開始熱衷于水稻種植投資,帶動了地區畜牧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安∠x害”是水稻種植期間不可避免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若處理不好則會導致大面積減產、死亡,不利于水稻種植行業的穩步發展。
2.3 創新原則
農民是水稻種植的主要參與者,大面積種植水稻需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水稻病蟲害降低了農作物生長的安全系數,小規模蟲病害可導致20%左右的減產,大面積病蟲害則有可能顆粒無收,給農民種植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一旦農民參與農業的積極性遭受打擊,整個水稻種植項目將無法持續進行,削減了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3.1 選用優質品種
根據所在稻區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在反復試驗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高產優質品種,并按品種特性、土壤條件等方面因素配套栽培方案,根據隆化氣候條件,選擇豐優516、五優一、富源四、通系103等不同熟期的品種為主栽品種。
3.2 肥床旱育壯秧
3.2.1 秧床地選擇與培肥
由于水稻品種的特殊性,實際種植階段依舊面臨著諸多技術性難題,影響了種植戶的最終收益水平。“水稻”是農作物種植中的特色品種,市場需求量龐大,掌握高效種植技術是不可缺少的。選擇背風向陽,有水源條件,運輸與管理比較方便的園田地,作為固定秧床地,連年進行有機培肥,培肥方法,每年起苗后每平方米秧床地施入有機肥20kg,施肥后可栽培蔬菜等園田作物。
3.2.2 整床
新時期果蔬種植行業倡導“綠色機制”,以生態環保為理念開展種植方案,實現了綠色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秋后凍前整床,未經培肥或肥力不夠的秧檔地,秋季整床的每平方米施入0.1kg磷酸二銨。春季按旱育秧要求,細整床地,秧床使用生態稻許可使用的無公害壯秧劑或移栽靈。憑借獨特的種植優勢實現了效益增收,為水果種植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3.3 秧田管理
3.3.1 水份控制
按生育進程控制秧床濕度,按旱育秧要求,在規定時間和濕度條件下,采取噴灌引水,其余時間實行旱育旱管。水稻種植期間做好蟲害防治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有助于實現種植效益最優化,為農民創造更加優越的經濟效益。“高產糧食作物”是現代水稻種植創新要點,體現了技術應用對水稻種植環境的整體效益,能夠滿足不同區域種植戶作業要求。
3.3.2 溫度控制
采用控制通風量的辦法控制膜內溫度并鍛煉秧苗,培育壯秧。溫度控制指標為:播種至出苗28~32℃,出苗至一葉一心≤25℃;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20℃;二葉一心以后除遇寒流外秧苗接受自然溫度鍛煉,當溫度超過控制溫度時通風降溫,低于控制溫度時,縮短通風時間,縮小通風量,遇寒流注意保溫。
3.4 合理稀植
鏟秧帶土移栽。標準行株距(30~33)cm×(13~16)cm,每穴 2~3株。原則高稈大穗品種宜稀,矮稈小穗品種宜密;肥田壯秧宜稀,薄田弱秧宜密;A級生態稻宜稀,AA級生態稻宜密。具體栽培中,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土壤狀況,栽培目標靈活掌握。水稻是農業經濟作物之一,規模化種植可以實現種植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效益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水稻紋枯病是種植項目常見危害性,此類蟲害可以導致種植區出現大規模病害,降低水稻產量與質量。
3.5 安全施肥
農作物種植是我國農業經濟的核心支撐,農民大部分收入均源自于農業種植與銷售。長期以來,水稻是我國農業主打的糧食作物,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推動農民效益增收的產業之一。在深耕增施農肥進行土壤治理的基礎上,以施用有機復合肥、生物菌肥為主,根據栽培目標,定期限量使用或不用化肥,A級生態稻氮肥總量控制在9kg以內,以底肥為主,占總用量的70%,配合磷鉀肥及鋅肥等,本田整地前全層施用。
4.1 抗害指導
水稻是我國糧食種植作物之一,也是農副產品市場主要產品,對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了改變早期種植存在的不足,要重視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消除各種病害對水稻產生的不利影響。新時期國家倡導農業科技創新,加強水稻紋枯病防治工作是一項重點?!凹y枯病”是水稻種植常見病害,對種植產量與質量均造成巨大的危害性?;鶎愚r業站要組建一支高效隊伍,按照基層站點服務工作要求,及時調整原有的退耕還林工作方案,為項目規劃與改造建設提供指導方向。
4.2 種植服務
面對現有組織結構及人員分配情況,要采取切實可行的組織與人員方式,努力實現組織機構與人員配備的優化配置。根據工作任務、人員多少進行內部機構設置和分工,要求站內人員具有專業知識并開展崗位培訓、人員配備和主管人員考核。同時,為提高農業站工作效率,加強管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實行科學化管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也是開發與利用資源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4.3 綜合管護
對于現有的保護管理體制,要及時做好相關的調整工作,采取責任制、監督制、管理制等特點,逐一落實相應的技術管理體系,這些都是加快生態種植改造效率的關鍵,也是體現項目規劃與發展目標的重點內容。建立水稻生態種植責任制。水稻保護管理要做好組織工作,結合現場人力、物力、財力等三大要素,進一步落實生態種植管理需求,提出切實可行得到技術管理方案,確保種植驗收質量符合標準要求。
總之,水稻種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也是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方式。為了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存在的不足,需倡導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方案,從高產、優質、效益等角度展開種植改良,提出切實可行的種植栽培方案。同時,對于常見的水稻病害風險,要及時采取可行的控制措施,為高產水稻種植提供良好的環境。
[1]安艷麗.水稻品種優選與田間管理[J].吉林農業,2017(12).
[2]岑天文.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7(06).
[3]陶保雄.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對水稻種植效益的影響略述[J].農技服務,2017(06).
[4]王小艷.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推廣實踐研究[J].農技服務,2017(05).
[5]王宇新.水稻栽培與管理技術[J].吉林農業,2016(24).
S511.048
A
1005-7897(2017)14-0217-02
201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