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華 (南京藝術學院)
職業能力標準下的高校輔導員多專業化發展
■李江華 (南京藝術學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強和改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是其必然方向。輔導員既要在職業能力標準要求下加強對職業崗位的專業學習,不斷開發提升職業能力,同時,又要結合所在學校的工作實際和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不斷學習了解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從而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輔導員的多專業化發展要求。
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多專業化
高校輔導員是履行高等學校學生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其職業定義做出了明確界定,認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強和改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是其必然方向。《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出臺,進一步加強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了輔導員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切實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在高校實際工作中,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輔導員在發揮其職業崗位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必須要學會充分利用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主動做好學生工作,而這也對高校輔導員提出了多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規定,在高等學校,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其工作上的職業知識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三大方面。其中:
基礎知識部分主要是要求高等學校輔導員要具備寬廣的知識儲備,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
專業知識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及知識”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三大塊18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有6個方面,即:思想政治道德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及知識有5個方面,即:毛澤東思想相關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有7個方面,即: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相關知識,大學生黨團、班級建設的相關知識,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相關知識,困難資助、獎罰管理等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內容、知識,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等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危機事件、突發事件應對與管控的相關知識。
法律法規知識部分則要求高校輔導員要學習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規定。
基于以上職業能力標準下的工作專業化建設要求,高等學校輔導員既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又要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要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等特征,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國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加強和建設,職業標準是基礎,專業建設是保證,能力開發是關鍵。在我國高校,絕大多數輔導員都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其職業發展的過程,也是其進行專任教師或管理干部職業選擇的過程。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規定,從職業崗位發展的角度來看,輔導員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人才分流和能力開發的過程。因此,從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來看,輔導員職業能力開發是確立發展方向、開發基礎能力、形成核心競爭能力的逐步發展提升的過程,具有漸進性和層次性的特點。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是國家對合格高校輔導員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基本規范,也是引領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基本準則,是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據。從輔導員職業崗位發展的專業化建設視角來看,高校輔導員的能力開發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輔導員能力開發的前提和標準;二是輔導員普通業務能力的開發;三是輔導員專業能力的開發,這也是最終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必然要求。
美國人霍蘭德曾就職業選擇提出了著名的“六邊形模型”理論,其要旨則是要求“人職匹配”。按照霍蘭德的理論,輔導員要實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領域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成長為一名學生工作的專家,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從事該項工作的興趣和能力基礎,從而做到“量才使用”。作為高等學校,則要積極創造條件,保障輔導員能夠全面履行崗位職責,普遍開發輔導員的普通業務能力。在此基礎上,輔導員在明確職業定位和個人能力優勢的基礎上,就可以明確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形成個人的核心競爭能力。
當然,從工作實際情況來看,高校輔導員如果只是滿足于大量日常事務性工作的處理,局限于具體的學生事務當中,必然會難以達到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目標。為此,高校輔導員必須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并不斷學習鉆研,不斷積累提高,最終形成個人職業發展的核心能力,成長為學生工作領域某方面的專家和權威,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的目標,輔導員職業發展的價值也得以體現。
從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功能崗位設置上來看,在高等學校,除純粹的專業教學和科研以外,凡涉及學生的任何事務,例如: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和實際研究等,都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在工作開展中,輔導員需要其職業崗位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相關專業知識的有力支撐。
以其中的“學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內容為例,在開展這兩方面的工作時,如果輔導員缺少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了解,就很難掌握學生出現問題的關鍵,就無法做到“對癥下藥”,也就解決不了學生在學業發展、職業規劃和就業創業方面遇到的困難。例如:在藝術類院校,作為一名本科生輔導員,如果輔導員對學生所學的美術、設計、音樂、舞蹈、表演、傳媒等專業知識一無所知,那么輔導員在開展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與學生溝通交流時,就會陷入“隔行如隔山”的尷尬境地,不能很好地與學生交心,就無法發現并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因此,在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上,選拔具備相關學科知識學習背景、熱心學生工作的專業人員從事輔導員工作,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來說,無疑是延伸了輔導員從事學生工作的觸角,從而對促進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照下,為滿足不同高校和不同專業學生工作的需要,高校輔導員必須學習和了解學生對象所學的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在工作開展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面對市場經濟和職業崗位等對相關專業畢業生需求的現狀,特別是在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也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夠做到以市場職業崗位需求標準為導向,推進高等院校大學生專業就業素質的培養。為此,高等學校在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同時,更要重視開發輔導員多專業學習的能力,支持輔導員提升專業學歷和進修專項業務,創造更多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專業學習平臺,滿足他們的多專業學習訴求,讓高校輔導員真正成為學生工作的“專家”。
[1]王培君.專業化視閾下的高校輔導員能力開發[J].江蘇高教,2009(3).
[2]王建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杜林致.職業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2014.
G645
A
1008-2549(2017)02-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