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濤 張振軍 劉文佳 (黑龍江工程學院體育部)
論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教育*
■邱云濤 張振軍 劉文佳 (黑龍江工程學院體育部)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尤其是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運動習慣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有長遠意義。通過探討、分析學生的運動興趣、體育意識、運動形式、評價方式等方面,培養學生運動鍛煉的自覺性與積極性,真正培養學生把運動當成一種需要、一種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實現健康促進,充分展現學校體育教學的教育過程。
體育教學;養成教育
健康是我們每個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前提和保障,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幸福可言。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開展,整個社會的健康意識逐漸在養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其自身運動習慣的建立與養成。但是近幾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測試的結果顯示,我國的大學生群體,其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呈下滑趨勢,學生整體情況不理想,體質分化等現象嚴重,這與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自覺性差、運動行為養成率低、體育鍛煉效果不均衡有直接關系。這儼然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長期以來受國家體育戰略的影響,我國的體育運動往往呈現出兩個極端,一是群眾性體育活動,即鍛煉身體,二是以成績為目的的競技性體育活動,對體育理解的偏差,直接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和行為。《全國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的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明確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關鍵內涵,是學生努力的目標;同時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也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之一。
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影響學生運動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國外的許多國家,就把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與習慣,提高適應環境能力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國內也有很多學校,把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與習慣當作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重要任務。
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過程深受前蘇聯的教育影響,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進行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對培養學生的運動態度、興趣和習慣有所欠缺。實際上在體育教學中如果沒有端正的運動態度,就不會有運動參與的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參與其中,真正的去領會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反之,如果學生對參與體育運動有正確的認識和強烈的興趣,同時又具有良好的參與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與練習。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學,首先要提高學生運動參與的興趣,轉變體育教學觀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參與及鍛煉習慣。提高學生對參與運動的認識,要把端正態度與激發興趣相結合。運動參與態度、興趣和習慣,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運動參與態度端正,參與運動的興趣濃,必然催化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運動習慣的學生,其運動態度自然端正,參與運動的興趣自然愈濃,鍛煉效果也會得到明顯提高。
第一,充分發揮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模仿性是青少年時期學生的突出特性,體育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會對學生能否形成及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規范準確的示范、講解動作技術,并且創新練習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使每一個學生都享受這個科學鍛煉身體的過程,并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通過綜合效應,來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
第二,促使學生形成運動參與的自律性。在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心理學中,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的運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為主動,才能達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運動習慣的目的。當然,由被動到主動,這需要很強的運動自覺性和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針對學生個性化特點,切實從個人出發,制定具體鍛煉計劃,嚴格運動的內容、方法、過程,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從點滴做起,引導學生加強對自身運動計劃的實施,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參與鍛煉的自律性,從而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運動參與自覺性的培養,就是要激發學生內心對運動鍛煉的強烈愿望和向往,克服體育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疲勞,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在現行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轉變觀念,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面貫徹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思想上,要通過運動參與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教育學生樹立為人類的繁榮幸福而學習和鍛煉的觀念。
在體育參與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情緒,創新教學形式和豐富運動鍛煉內容,引導和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參加體育運動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形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在體育教學時,體育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培養學生的堅持性,鍛煉學生的意志,克服運動極限,使之提高對體育的認識,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豐富的運動內容是學生鍛煉興趣的根本保證。為了激發學生運動鍛煉的興趣,提高學生運動鍛煉的參與度,我們必須要不斷創新,提高鍛煉活動的趣味性和新穎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學校的體育教學及體育活動要提高趣味性和實效性,方式要多樣,如布置提高學生耐力素質鍛煉項目時,可以選擇長跑或跳繩等,還可以創設“個性化”的鍛煉目標,如定向運動等趣味目標游戲。
我國的體育教育模式是以“全面發展”為方針,但同時體育課時又相對有限,造成許多教學內容掌握不了,不能形成運動特長,激發不起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如,排球技術單憑每學期的幾堂體育課教學,最基本的墊球技術都不能掌握。提倡課外運動鍛煉與校內體育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提高技術水平,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學生通過電腦查閱資料、周末觀看比賽轉播等,讓學生了解有關規則和運動知識。日積月累,豐富了學生的體育文化,增加了運動興趣。
為促進學生參與運動鍛煉活動,使體育運動競賽形成常態化,以賽促練激發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使運動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他們從中享受到快樂。
體育運動的魅力就是去感受那種與別人進行的力量、速度與智慧的對抗,去享受助威聲與歡呼聲。因此,要養成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就要營造良好的鍛煉氛圍。學生在學校有許多伙伴一起進行各項鍛煉活動,但回到家里就會顯得很冷清,就會降低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以社區為單位組織起鍛煉小組,選出組長,在安全措施落實的情況下開展體育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鍛煉。體育教師有計劃的引導和指揮,利用良好的鍛煉氛圍激發起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
學生是體育運動鍛煉參與的主體,家長和教師要起到主導的作用,我們把每天的課內外運動鍛煉的評價權交給孩子自己,讓孩子享受到平等、自主的權利,再由家長和教師評估,激發起鍛煉的積極性。同時,學校要制定學校期末各項評比必須同學生的運動參與評價相結合,這會極大的促進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
總之,在培養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教育的實踐中,學校的體育教學始終要把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與習慣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參與運動成為一種習慣。在體育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要使體育教學課內外相結合,不斷優化學生參與運動鍛煉的形式。積極創造條件廣泛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加大宣傳,促進學生自我運動習慣的建立、形成。建立與完善合理的運動參與的評價方式方法。
建議將學校的體育教學引入“興趣項目優先教學”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尊重學生不同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要選擇運動項目進行較系統的學習,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培養學生自我運動的興趣與習慣。建議實現學生運動鍛煉課內外一體化。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利用體育這個育人的平臺,加強學生對自我運動鍛煉的興趣習慣的培養,這將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王成軍,李金龍.我國中部地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研究[J].運動,2013(18).
[2]李建國.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3).
[3]蔡罕.淺談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4).
G642
A
1008-2549(2017)02-0108-02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成果(編號:12542231);2013黑龍江工程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