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平泉縣國有大窩鋪林場 河北省承德市 067507)
發展現代生態林業 促進文化旅游產業
劉銘
(平泉縣國有大窩鋪林場 河北省承德市 067507)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林業,林業必須擔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并充分發揮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行作用。
生態林業;文化旅游
林業作為一項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擔負著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對改善生態環境、擴大就業、增加農村收入以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 生態林業的含義
生態林業是指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發展林業,是充分適當地利用自然資源來促進林業發展,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它是多目標、多功能、多成分、多層次,也是組合合理、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內外交流、能協調發展、具有動態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態經濟系統。
1.2 生態林業的作用
從生態方面看,林業具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作用。以生長50年的一棵普通的樹估算,每年可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一噸氧氣,若每年有3個季度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則一棵普通的樹每天平均產生的氧氣約為3653g,吸收二氧化碳約為5023g。從經濟方面看,林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行業,也是農業部門的一個重要分支,對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著重要的作用。據專家調查測試,森林具有強大的蓄水作用:15畝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多儲水3000m3;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1個蓄水量100萬m3的水庫。如果森林被狂砍濫伐,使其蓄水固土的作用遭受嚴重的破壞,就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滿足了人們對于物質需求的渴望,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于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生態旅游快速發展起來。促使生態旅游發展的因素還不止這些,如今隨著生活腳步的逐漸加快,人們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緩解壓力,人們需要有種釋放壓力的方式,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生態旅游產生了。生態旅游,讓人們近距離的與大自然進行接觸,在大自然中人們感受到了遠離城市喧囂之后的那份寧靜,在寧靜的環境中人們放下了自己沉重的生活壓力,在這里,人們更好的讓自己得到了放松和休閑。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優勢,讓生態旅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如今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如今在林業生態與旅游發展中仍然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例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等,所有的這一些嚴重制約了生態旅游的發展,為此,我們需要進行不斷的努力。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盡管旅游者出游動機各異,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旅游活動就是旅游者用貨幣購買的一種異地文化體驗行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文化資源是旅游地實現持續發展的源泉。目前,多數學者這樣定義文化旅游:以與自然、社會環境和諧一致的文化資源為體驗對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諧相處,保護區域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生態平衡為目的,使旅游者獲得文化體驗的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活動。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要以保護當地的文化資源為主要目標,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開展旅游活動。在此基礎上,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4.1 體現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條件,其文化景觀必然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同時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們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觀、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如人際交往習俗、服飾、飲食習俗、住居習俗、建筑習俗、婚嫁習俗等等。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旅游者的出游動機往往是追求一種文化的認同或者文化的差異。因此,旅游產品只要能夠把地域文化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對旅游者就會有吸引力。
4.2 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原則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礎上,提取其精華,以旅游文化的精髓為開發突破口,實施有重點、帶動效應顯著的開發策略;對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進一步轉化、優化、深化,提高其產品檔次和素質;對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視,但又具有深厚潛力的資源,應加大開發力度,使之脫穎而出。
4.3 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
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是以保護旅游地文化資源為主要目的。開發的旅游產品既要滿足游客的文化認知需求,又要防止對旅游地的文化生態完整性、文化環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應嚴禁文化資源的破壞性利用。
5.1 宗教文化生態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內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萬物平等、貴生、天人合一、構建人間仙境等觀點與實踐,既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態,還營造成了許多洞天福地,成為今人旅游觀光、陶冶情操的生態示范園。深挖宗教文化內涵,因勢利導,讓宗教信徒和民眾在旅游中通過外在的他律和內在的自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
5.2 地質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區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識
不同的林業有不同的地質地貌,林業生態文化旅游不僅要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文化娛樂的場所,又要建成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學研究與科普的基地。①加強對旅游區工作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的文化素質教育,導游詞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淺顯易懂的地質地貌科普知識;②結合旅游區建設,對較為重要的地質地貌景觀掛牌介紹,使一般散客也能夠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內容;③開展原始風光考察探險游,林業的大部分地區還未進行開發,自然環境保持相對原始狀態,只要適當選線,劈開荊棘,編排內容,便可以組織“回歸自然”原始風光探險考察旅游。
5.3 歷史文化生態旅游——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增多旅游亮點
每一個林業地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目前能夠展示給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內容。還需要繼續搜集、挖掘先人留下來的珍貴石刻字畫、建筑、房舍、古詩文等,以進一步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含量。這樣,不僅充實了文化生態旅游的內容,也能讓游客深刻體會先人生活的艱辛,對游客是一個很好的教育。
隨著生產力大發展,人民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逐漸變得寬裕起來,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使得林業旅游越來越受歡迎,并逐漸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流趨勢。發展林業旅游經濟不僅是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有效途徑,而且是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弘揚旅游文化,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體裁。充分挖掘和發揮我國森林旅游產業的優勢,促進林業旅游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能夠有效促推進現代林業經濟的建設進程。
[1]黃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態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3):56~58.
[2]劉少和,張偉強.文化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戰線,2004,3(30):122~125.
F326.2
A
1005-7897(2017)02-0080-02
20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