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姚明全票當選中國籃協主席,速度之快讓人們跟不上,由此生發出三個問題:
首先,姚明是不是最佳人選。此前,很多人感到公布的主席任職條件簡直是為姚明量身定做。就算是量過身,但定做的結果只能使姚明順利當選,并不能幫助他就職后順利解決中國籃球改革發展中的難題。這既非姚明所愿,也不是中國籃球所需。姚明的人品、素質、專業經歷決定了他是當下最佳人選,但不等于他的工作必能一帆風順。所以,討論今日之姚明,莫如支持和幫助明日之姚明。
其次,籃協主席的權力和責任。中國足球改革是足協與體育行政機構脫鉤,進而注銷了足管中心,將兩塊牌子一撥人馬梳理成一塊牌子一撥人馬。中國籃球改革不提籃協與體育行政機構脫鉤,保留籃管中心,將兩塊牌子一撥人馬擴為兩塊牌子兩撥人馬。20年前改革之初,曾將事業單位(中心)設定為社團組織(協會)的辦事機構,眼下尚不知未來兩者間是什么關系。籃球沒有像過去那樣亦步亦趨地跟著足球走,姚明就必須處理好跟籃管中心的定位,此事將在很大程度上考驗他的智慧和情商。
再次,國家隊與聯賽的矛盾不僅中國有,美國同樣存在。一個關系到籃球市場,一個關系到國家榮譽,職業化改革以來,這個矛盾時起時伏,各方利益沖突集中到籃協。姚明必須面對二十多年追求立竿見影、不惜急功近利的教訓,維護好籃球生態。
等不及姚明就位,網上便有“官方舉薦”的議論,似乎官民意見一致也不行,這就不像是真正熱愛籃球了。人們喜歡姚明、信任姚明,就應理解姚明、支持姚明。運動員成為體育組織領導人的例子在世界上不足為奇,但在中國很難。現在終于有了姚明,他需要喜歡籃球運動的人都來幫一把。▲
(作者為資深體育媒體人)
環球時報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