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
摘要:我國資本市場一直存在民間貼現現象,對此各方的評價褒貶不一。過去民間貼現常常通過偽造銷售合同買賣銀行承兌的手法來進行,但這種手法的風險大,所以近些年出現一些改進的手法。對此,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并給出幾點對策建議,以遏制這類舞弊手法的使用。
關鍵詞:民間票據 貼現舞弊 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2016年6月派出九個專項督查組走訪18個省700多家企業發現,我國中小企業還是面臨貸款難、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負擔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企業投資意愿,也使得中小企業的輸血與放血能力受到巨大的限制。再加上近幾年,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嚴重,特別是紡織、煤炭等行業問題突出,導致行業內的競爭激烈,企業業績年年下滑,直接引起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貿易公司等相關企業的連鎖反應。其中一些中小型上游企業由于經營業務單一,所受影響較大,紛紛開始尋求其他途徑,本文就是研究其中途徑之一,買賣銀行承兌。
銀行承兌匯票一般作為商品貨物交易時的支付工具,持票人到期前往開戶行提示付款。在到期日之前,持票人如果想要貼現,需要向銀行提供企業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稅發票等資料的原件及復印件,貼現手續十分繁瑣,因此,企業一般不會直接去銀行貼現,而是盡可能直接使用票據付款。但很多情況下,比如售貨方只接受現金付款、支付員工工資等,企業又不得不用現金支付,所以他們常常會進行民間貼現。另一方面,有些企業由于本身業務不理想但資金又很充足,或者本身就是以貼現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他們通過票據買賣增加收益。學術界有關民間票據貼現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是分析該現象背后的原因,并未揭示其運作手法,本文則通過對手法的分析,找出其中原因,進而尋找一些對策。
二、民間貼現舞弊主要手段
現代中小企業常采用的貼現手法,簡單的說就是以民間借貸之名行票據買賣之實。更有一些企業在進行票據買賣過程中進行資金抽逃。其實也是利用抽逃資金在實務中界定不清的漏洞。隨著2014年驗資取消,注冊資本不再對企業有什么限制,企業抽逃情況變得也比較常見。下面就以抽逃資金并進行票據買賣的舞弊手段為例進行說明。
收購銀行承兌的企業一般首先會利用借款名義抽逃資金,為購買承兌留下空間,會計處理是掛在其他應收款下。明細則是其重點處理的所在,企業并不將其掛在股東名下,而是掛在其他個人或者是關聯企業下,以達到掩人耳目的作用,實際上是進入股東的口袋。由于其他應收款長期掛賬,很容易引起懷疑,所以企業又利用其他方法將弊端彌補,也就是收回借款。企業借出現金,但收回的未必是現金,可以是現金等價物或者其他資產。這就給企業進行銀行承兌匯票買賣留下操作空間。
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后,正式進行票據的買賣。如果其他應收款明細是其他個人,那么股東可以與親屬合作直接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銀行承兌匯票,將之轉為自己企業所收回的借款既填上抽逃的資金,又賺取貼現利息。當抽逃的資金快填滿之時,再次抽逃資金,用同樣的手法進行操作。一些膽大妄為的企業則根本不去彌補缺口,當承兌到期后,再次以借款名義拿出資金,再去買承兌,如此循環下去。如果其他應收款的明細是關聯企業,則通過關聯企業進行購買,再還回企業,這樣做的好處是確保背書人與借款人的一致性。
縱觀整個手法,關鍵就兩步,首先是抽逃資金的掛賬名目。以借款之名行抽逃之實,掛在股東名下過于顯眼,股東索性將之掛在其他個人或企業下,這就為驗證借款的真實性增加了難度。第二步,買賣承兌匯票,賺取差價,以公司的錢謀自己的私利,侵犯其他股東及債權人的權益。概括來說,就是挪用公司錢買賣承兌,為自己謀利。
貼現企業的做法一般是以借款名義借入資金,用銀行承兌匯票還款,差值作為財務費用處理。只不過這筆借款業務與其他正常的借款業務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先還款再借款,從而實現承兌匯票的貼現,大大降低了貼現過程的成本,迅速獲得現金。
第二種手法則是另一種抽逃加承兌匯票買賣模式。做法與第一種略有不同。具體而言,抽逃資金與票據買賣同步進行,股東直接以公司之名全額借款給相關個人或企業,再通過股東自己的賬戶收回利息,以企業之名收到票據,從而實現買賣票據的目的。
三、舞弊運作手段及危害分析
上述兩種運作手段主要特點在于利用實務認定上的困難。企業間相互借款擔保等是很常見的方式,如果有借款合同,一般也不會引起關注。企業正是運用認定上的困難,抽出資金買賣票據為自己謀利。以往的手法需要偽造的單據較多,又涉及到增值稅,成本較高。而現在這種模式既便捷,又能一舉多得,所以危害性也更大。
公司股東抽逃資本,將使得公司實際運行資本大大低于其登記注冊的認繳資本,從而大大降低公司權利能力和責任能力。不僅侵犯了公司的財產權,也侵犯了不知情的債權人的權利。另一方面,票據民間貼現合法性爭議不斷,這種行為擾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秩序,通過買承兌賺利差,將公司利潤轉移到個人口袋,給國家稅收造成了損失。同時,個人不具備辨別承兌匯票真假能力,一旦發生假票,將會給個人或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四、民間貼現舞弊動因分析
本文采用舞弊三因素模型對民間貼現進行分析。舞弊三角理論是美國研究舞弊問題的會計學專家W.Steve Albrecht提出的,他認為舞弊是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的綜合結果。抽逃資金進行承兌買賣屬于舞弊的一種手法,本文運用這一理論進行分析。
(一)壓力
首先分析企業抽逃的原因。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為了使自己的企業看起來實力雄厚,增加談判籌碼,常常會盡量多申報注冊資金。另一方面,隨著下游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企業自身業務受到沖擊,在原有業務利潤率不高、資金周轉速度減慢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的股東將自身資金轉出,尋求新的投資點,逃避稅收,從而利用公司特殊性謀求個人利益。
其次分析企業買賣票據原因。民間貼現市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與銀行手續繁瑣性有關。現代企業之間交易付款方式大多采用銀行承兌匯票結算,而該票據變現有一定時間差,難以立即變現,而很多情況下,企業又急需用現金,這也就造成了民間貼現市場的“繁榮”。
(二)機會
在實踐中,上述手段之所以能堂而皇之運用,與法律認定上的困難密切相關。會計上主要是兩種處理方式,一是虛構借款合同、借條等債權債務關系將資金抽回,二是利用關聯交易將注冊資金轉移出去。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股東故意針對公司資本進行的。但是現實中,要想證明股東這種行為違法,面臨重重困難。一來難以取證,二來即使能取到證據,也要耗費巨大成本。雖然我國法律將虛假債權債務關系、關聯交易轉移資本作為抽逃資金的認定,但實務中的認定是相當困難,這就給了企業機會。另一方面,銀行承兌民間貼現市場需求旺盛,很多企業急于用錢,利用借款名義,限制小,又難以查證,所以常常就在私底下貼現。再加上票據在流轉過程中,背書人一般只要蓋了自己財務章后就可以直接流通使用,這也就為該運作模式創造了機會。
(三)借口
我國中小企業基本上都是家族式企業,他們內心里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公司是自己的,錢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值得商榷的,成立公司,就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具體而言,就是對國家、債權債務人、員工等負有責任。抽逃資金是對社會的不負責,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侵害。買賣銀行承兌,將公司的錢裝入自己的口袋,隱藏公司利潤,逃避了稅收,是對國家稅收的侵害。
五、對策與建議
(一)簡化銀行貼現程序
企業進行銀行承兌匯票的貼現一般都是急于用錢時,但由于目前過于繁瑣的手續增加了企業的機會成本,逼迫他們轉向民間貼現。所以銀行應該適當減少對于貼現程序上的要求,同時降低貼現率,使企業愿意到銀行進行貼現,規范貼現行為。
(二)實務監管方面,需重點關注相關科目
1.關注其他應收款。目前雖然不需要驗資,但工商部門還是會抽查年檢,所以,企業賬務處理還是會利用其他應收款進行。如果其他應收款出現異常波動,比如在某一期間出現大量資金時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審計人員應要求企業給予合理解釋,尤其要對明細科目進行認真審查。
2.關注企業應收票據科目。一般承兌貼現需求的高峰期是在年初年末,如果在年初年末企業報表顯示應收票據陡增,應重點予以關注,應收票據值大于年度營業收入與應收款項之和,更加證明企業有舞弊的嫌疑。這是因為如果承兌匯票來源與公司正常經營不匹配,那就說明承兌匯票并不完全通過經營取得,所以需要引起注意。
3.關注銀行承兌匯票背書人。重點核對銀行承兌匯票背書人與會計記錄。由于是購買來的銀行承兌匯票,背書人名稱往往會出現許多個,和其他應收款的明細賬對不上。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簡便查出問題所在。這主要是因為在第一種手段里,記賬與購買的承兌匯票時間不唯一,所以銀行承兌背書人常與明細賬記錄產生矛盾。
(三)保持適當現金持有量
出售票據的企業應對現金的使用進行規劃。一般而言,企業需要大量現金的時間基本上有一定的規律,所以企業需提前對現金進行一定的安排,保證必需時可以支取。這樣可以降低轉換的成本,而不是到需要時才通過貼現的方式來獲取。
(四)積極轉型
購買票據的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早謀出路,延伸價值鏈,積極轉型,謀求長遠的發展,而不是固步自封,依靠承兌獲取盈利。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產能過剩的企業在相對較長的時間里其業績還會呈現下降的趨勢,所以買賣票據的企業不能依靠原有的客戶,而要積極拓展,改變業務的類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潔.淺析其他應收款的關聯方交易和審計策略[J].財會研究,2012,(12).
[2]姚彥妮.論抽逃出資的認定[D].中國政法大學,2011.
[3]張志萍.函證法在應收賬款審計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