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會計產生以來,會計報表就成了人們獲取財務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致使單獨一張會計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已經不準確。由于三大報表的編制原理、編制基礎不一樣,單獨一張報表的缺陷,可以由其他兩張報表來彌補。所以,報表使用者通過把三張報表提供的信息綜合起來仍然能夠準確地理解企業的實際狀況,這個綜合信息的過程,就是報表分析。
關鍵詞:財務信息 會計報表 報表分析 價值評估
一、會計報表:獲取直接財務信息的主要渠道
從會計產生開始,人們運用會計和進行會計工作,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對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而會計報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作為財務信息的載體。后來,會計雖然有很大的發展變化,但會計的這個作用基本沒有改變,會計報表作為財務信息載體的地位也沒有改變。時至今日,會計報表仍然是人們獲取企業直接財務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致使會計報表提供的財務信息不準確
目前,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仍然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普遍采用的基本會計模式。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特點是用交易發生時的成本計量資產的價值,用所耗用生產要素的歷史成本與營業收入的配比來計量會計期間的收益。在經濟活動比較簡單的年代,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報表基本上能反映公司經濟活動的全貌。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總額能夠反映企業的價值,所有者權益能夠反映股東權益的價值,損益表中的凈利潤能夠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價值的增加額。會計產生的財務信息完全能夠滿足股東、債權人等會計報表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因此,在那個階段,報表分析和價值評估對報表使用者來說是多余的。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業務活動越來越復雜,再加上金融業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貨幣幣值不穩定給會計提出了嚴重挑戰
在會計核算中,世界各個國家都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隱含著這樣一個假定:貨幣幣值穩定。但是,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全球就進入了一個金融動蕩的時代。幣值穩定不再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常態,這給以幣值穩定為前提的會計至少帶來了兩個影響:一是資產計價失真。現在困擾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各國貨幣持續貶值,導致資產價格逐年上漲。通常,在物價持續上漲時,資產負債表上的賬面價格會低于其市場價格,有時甚至差異很大。二是利潤確定失實。計算公司利潤時,營業收入是按產品銷售時的現時價格計算,但與該營業收入相配比的成本卻按所耗資產的歷史成本計算。這樣,在物價持續上漲時,必然會高估利潤。
(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給會計提出了嚴重挑戰
現代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資產的市場價格可能在不斷的變化,即使企業資產的市場價格高于其賬面價值,那么現行會計制度仍然要求企業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按其歷史成本計價。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的經濟活動也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對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公司來說,與低估資產和收益相比,高估資產和收益的危害要大的多。為此,會計界又形成了共識,要求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除了要遵循一般性原則外,還要遵循穩健性這一修正性原則。穩健性原則要求對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做出保守反應。比如,對于收入和損失采取“預計可能的損失,而不預計可能的收入”的處理方法;在記錄企業資產價值時,當企業資產價值存在不確定性時,對資產價值的下跌部分要充分估計其損失,對資產價值的升值部分則不估計其收益。由于穩健性原則貫穿于企業會計處理的整個過程,所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一般只會少計資產,不會多計。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上市公司市凈率普遍低于1的原因。
(三)知識經濟對會計提出的挑戰
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是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形成的。20世紀90年代,世界開始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對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在理論上和實務上都提出了挑戰。知識型企業最主要的產品是知識和信息,知識資源的擁有量已成為知識型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而這些資源大多是依附于人身上的,所以人力資源是知識型企業最主要的資源。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微軟公司,微軟公司沒有多少物質資產,它的主要資源是人力資源,但現行會計準則不允許公司將人力資源作為企業資產納入正式財務報表。即使對于以知識、信息等形態獨立存在的知識資源,現行會計制度也沒有讓它們在資產負債表中完全顯示出來。
可見,對于知識型企業,目前的會計報表已經難以反映其實際情況,企業的真正價值恰恰是隱藏在會計報表無法反映的知識資源中。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會計報表原本可以向我們提供比較可靠的企業財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現代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已經和原來大不一樣,其經濟活動也比以前更復雜,這就給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會計為什么要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呢?主要是因為歷史成本是實際發生的,有客觀依據,便于日后的驗證和核實。如果不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審計就沒有辦法進行,不經過審計的會計報表,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可見,現代會計仍然不能否定歷史成本原則,不可能離開歷史成本原則對會計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三、報表分析:為彌補會計報表提供的財務信息不足而產生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財務報表是緣于公司管理層與報表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產生。公司管理層是財務信息的知情者,而報表使用者是財務信息的非知情者。由此,我們推導出財務報表的終結目標是:讓報表使用者通過財務報表,能對該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現金流量等各方面可以公開的信息了如指掌。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但這應當成為會計界追求的目標。現在各個國家都把會計看成是企業的一個系統工程,并且通過會計法規、會計準則、不同會計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等一系列的制度來規范這個系統,其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把企業的經濟活動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財務報表上。雖然大部分的報表使用者不能直接從財務報表中得到其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不同的報表使用者完全能夠從財務報表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數據,然后重新組織并研究其相互關系,就能得到其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即報表分析。報表分析的作用就是將財務報表數據轉換成有用的信息,幫助報表使用者改善決策。由此可見,雖然單獨一張會計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已經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真實狀況,但三大報表由于編制原理、編制基礎不一樣,單獨一張報表的缺陷,可以由其他兩張報表來彌補。所以,報表使用者通過報表分析,把三張報表提供的信息綜合起來仍然能夠準確地理解企業的實際狀況。在公司產生之前,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合一的,所有者就是經營者,所有者對于企業的經營情況非常了解,所以,財務報表對所有者來說不是特別重要。那時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等債權人服務的,償債能力分析是該階段報表分析的主要內容。后來,隨著公司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是資本市場出現以后,財務報表分析就擴展到了為各種投資人服務。投資人需要了解的信息更為廣泛,所以報表分析逐步從單一的償債能力分析,發展出了盈利能力分析、籌資結構分析和利潤分配分析等新的內容,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外部分析體系。公司出現以后,股東如何監督經營者、如何衡量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就成了公司治理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逐漸地,報表分析也由主要為債權人服務轉變成了主要為股東服務。對公司經營業績的評價逐漸成為了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內容,如杜邦分析體系。
在會計發展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報表分析基本上能夠滿足報表使用者各種決策的要求。但是,報表分析還只是停留在企業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報表分析,我們只是能夠評判企業管理層的經營業績、企業的償債能力、預測企業的經營前景等。至于企業價值是多少,單純用報表分析是不可能得到這方面信息的,但由于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并購、重組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報表使用者想知道這方面的信息。
四、資金時間價值概念的提出:促使企業價值評估的產生
由于會計遭遇了各方面嚴重的挑戰,會計報表直接提供的財務信息已經非常不準確,再加上報表分析也無能力向人們提供企業價值方面的信息,于是人們就開始尋找新的方法。1930年,耶魯大學的費雪教授發表了巨著《利息理論》。在這部書中,費雪提出了資金時間價值概念,創立了通過將未來不同時間點的現金流量折算成現值來確定投資項目價值的方法。在費雪理論的基礎上,人們把“價值”這個概念由一個抽象的概念轉化成了一個系統的、明確的、可以量化的理論體系。根據費雪的理論,任何資產的價值等于該資產在未來為其所有者帶來的現金流量按照一定的利率折算成的現值。可見,費雪的“價值”定義與會計上使用的歷史成本計價正好相反,它是以未來價值為基礎的。由于對會計報表提供的財務信息沒有信心,人們只好尋找新的理論依據。從費雪的價值理論出發,人們構建了各種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股利折現模型、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等。
參考文獻:
[1]謝世飛.剩余經營收益模型在股票價值評估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9.
[2]謝世飛.試析三大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J].商業會計,2009,(19).
[3]陳敏.財務報表革命[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