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
摘 ? 要:通過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分析以及設計師深澤直人的理論探討,揭示無意識在設計實踐的應用。
關鍵詞:無意識設計;無印良品;深澤直人
中圖分類號:TB4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54-01
無印良品,成立于1980年的日本公司,如今在日本開設了260家店面,在歐洲開設了21家,其中5在家法國,16家在英國,中國香港開設了兩家,其銷售產品基于日本的傳統工藝,但是融合了21世紀現代主義的設計觀念。公司生產的家具、室內用品、辦公設備,還有服裝等等,均是由再生材料制成的。無印良品英文MUJI意味著無品牌質量商品,它體現出了年輕、具有環保意識消費的著的生活概念,其對于產品長壽命、功能性和簡潔性的重視高于繁忙的季節產品變換。
一、無中之有
無印良品的概念,是在田中一光先生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的。2001年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加入無印良品任職平面設計師,他提出過莊子的名言“無何有之鄉”,他借鑒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
莊子認為“無為”是一種看似毫無用處的事物,背后卻蘊藏著豐厚的內在意義,這種看似無的概念背后卻有莫測的涵義值得人們去思考。《道德經》中老子把文明發展中的罪惡歸于人的有為,便主張無為。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在單純的自然中成就一切,便是所謂“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是與其一致的,無印良品注重呈現產品的質地,包裝力求簡單樸素,使用環保的無漂白的紙做為商品袋。這些明確的概念,讓無印良品的商品給人們帶來一種純粹的感覺。例如暢銷多時的“碎香菇”。通常人們都覺得香菇本身應該形態完整,但無印良品認為,香菇在使用中仍是要切碎處理的,既然如此,碎香菇在使用性能上仍是“好的”,證實這種認識使得它成為暢銷品。
無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一旦被消費者接觸到,就能觸發出一種新的生活意識,這種生活意識最終啟發人們去追求更為完美的生活方式。
二、無意識設計
無意識設計又被稱為直覺設計,是由無印良品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首次提出的設計理念“將無意識的行動轉化為可見之物”。無意識成分是指那些通長情況下不會被大腦意識到的東西。設計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把生活中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簡單的事情變得更加便捷。
無意識并不是真的不加主觀意識于設計中,而是我們發現需求之后,但沒有意識到自己實際需要得到的是什么,這種被忽略的無意識的生活的點滴。深澤直人說,在發短信時,一般選擇在盲道上行走,即使不用眼睛看路,也不會走錯。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盲道體現出了新的價值。在人與環境達到一種和諧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為達到了無意識的卻有價值的行為。無意識設計的理論核心并不是針對全新的事物,而且本來就存在,卻沒有意識到發現他的內容。在無意識的行為當中,設計再現人們無意識的行為中。
深澤直人曾說:在為一個物品做設計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能感受到,但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的好東西是什么,我的工作是把這樣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東西具化。他認為,在做設計時,首先找到這些集體無意識而又存在的東西做為開端。比如我們整天會用水杯,但是如果有一個杯子的創意的設計,人們會本能的眼前一亮:哇!還可以這樣。以此做出的設計,會更拉近人們的距離感,下意識的去使用,做到很和諧。
最令人常談的莫過于他為無印良品設計的CD播放器了--一款被設計成換氣扇造型的音樂播放器,控制按鈕則成為“換氣扇”的拉繩。這樣的造型,在人們即使不知道這是何種產品時,能夠下意識的拉下拉繩,而音樂就像風聲一般,被悠悠的吹出來。這便是“無意識的東西具化”的體現吧。
Tango,每日一畫的作者。他的作品輕松、詼諧、幽默、無厘頭,將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以漫畫的形式重現,漫畫在送給人們微笑之余還能留下淡淡的溫暖,讓人們發現散步在這個世界上的歡樂。如坐在飲水機上水桶,原來是在方便;自由女神像其實是在自拍;皇帝身邊宮女的發型,原來是電話,等等。繪畫題材僅僅是生活用品,以獨特的思考方式解讀集體無意識的東西,塑造了一個充滿樂趣的世界。有趣的東西一點都不深奧,恰恰是最平常的東西,一點也不深奧,它體現的便是人類共性的幽默。
三、結語
有人說這是一個讀圖的時代,有人說這是一個反智的時代。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回歸本性的時代。從無印良品的品牌發展史,我們看得出人們對于集體無意識的造物精神予以接受,因為它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如深澤直人設計的帶槽的傘架,想放傘的人,肯定會用傘的尖端探尋這條小溝,這樣傘就可以整齊的、自然的靠在墻上了。它是一個無意識的行為,人自發的去做這個動作,但是完成了放置傘的動作。很顯然的,無意識的行為可以啟發設計的創意,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問題。無意識設計的優勢在于對那些司空見怪甚至不去思考的問題,予以再思考,以一個貼近人本元的角度解覺問題,設計出的產品也許沒有驚艷的造型,華麗的功能,但是卻最經受的住時間的考驗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愛麗絲·勞斯瑟恩.設計:為更好的世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伯恩哈德·E·布爾德克.產品設計-歷史、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