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 ? 要:設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色彩的運用,把不同顏色放入到不同的平面中,刺激人們的感官。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視覺傳達的設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以生活方式為切入點,分析在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視覺傳達的具體呈現。首先,文章先對視覺傳達設計進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消費主義對生活方式、視覺傳達的影響。
關鍵詞:生活方式;設覺傳達設計;消費主義
中圖分類號:J5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2-0057-01
生活方式與視覺傳達設計是互相影響的關系,視覺傳達設計會從生活方式的變化,尋找新的設計靈感與素材,而生活方式也會受其影響,發生改變。從淺層次的分析,每天生活的基本都是相同的,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從細節處可以看出,一些細小的變化都是社會、經濟等元素的體現。因此,人們必須明確視覺傳達設計和生活方式關系,給以更多的關注。
一、視覺傳達設計理性的概述
(一)民主價值
民主價值的理性內容包括兩點,分別是:視覺傳達設計會把信息用不同的色彩或形式設計在平面上,向外傳播,并且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會加入某一社會的特點,以及在該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價值取向。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改變較小的一種方式就是消費生活方式①。商家為了達到消費的目的,會生產大量的產品,而產品的銷售,必須以廣告形式向外宣傳,讓人們了解產品的外觀和功能。這些因素都會改變設計人員內的設計觀念。產品的大量生產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是物質民主,而設計人員要通過設計為人們提供精神民主。
(二)工具
工業革命讓社會逐漸向工業化轉變,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必須以工業化為設計元素,設計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廣告。因為工業化都是運用大機器生產,這就要求設計師運用機器語言、機械理性思維完成工業化設計,刺激人們的感官,通過視覺傳達設計把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滿足人們對消費的需求。
二、消費主義對生活方式和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一)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消費主義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分為以下幾方面,即消費認同、個體和群體層次的認同,讓生活符號化。
首先,消費認同是指生產消費品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應用,滿足人們生理的需求。而物品之所以被購買,并不是因為它原本的適用價值,而是隱藏的價值,具有多重功能。很多社會研究表明,消費認同的本質在于讓不同的消費群體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凸顯自己的身份。其次,個體與群體層次的認同是指每個人的消費都具備雙重特點,分為個體層次和群體層次,其中,個體層次主要強調的是個人的消費需求,而群體層次則是通過整體的消費方式,形成群體差異,讓多個個體組成一個整體②。除此之外,消費物品也是一種符號,人們可以通過消費的物品,表明自己的身份與品味,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隨著消費方式的改變,消費行為不再是產品的消費,而是逐漸向符號化轉變,變成一個符號,現在,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容不再是制造業而是服務業,人們消費的產品也從大型的產品變為健康、娛樂等,而與之相對的,社會流行趨勢的形成不可以只以商品消費為主要形式,而是要綜合不同因素進行考慮,像是音樂、休閑娛樂等。
(二)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隨著消費主義的發展,會讓消費出現扭曲,而消費扭曲除了會對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外,還會讓視覺傳達設計改變功利的設計觀念,向倫理化轉變。
1.設計藝術的倫理要求
設計藝術的倫理主要分為三方面,其一是功利,主要表現作品的用途,其二是美感,體現出設計作品的藝術美,其三是倫理,即展示了對人們生活的密切關注。從目前的實際現狀分析,視覺傳達中功利在三方面的占有的比例較大,因此,設計人員要擺脫功利性的限制,樹立倫理道德觀,并根據倫理道德觀完成產品廣告的設計,增強社會責任感,而不是運用過于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忽略了廣告帶來的后果。又因為設計作為一項職業,可以發揮的社會責任有限,為此,想要真正實現視覺傳達設計向倫理化轉變,必須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改變社會整體的消費觀念。
2.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指理性消費,它與非理性消費相反,讓人們改變生活中浮夸的內容,回歸本真,和自然和諧相處。隨著社會的發展,視覺傳達設計與人們生活方式的聯系更加緊密,并且,通過作品的帶動,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綠色消費理念應用而生。雖然綠色消費出現的時間較短,人們的非理性消費意識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一時間很難改變,為此,設計人員要在作品中加入綠色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并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加快綠色消費的進程。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視覺傳達的設計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完善,可以從生活中發現很多新的設計元素,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因此,設計人員要根據生活方式的改變,設計出符合人們真正需求的作品,用作品傳達信息。
注釋:
①王明皓.基于生活方式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05):33-35.
②王倩.試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看視覺傳達設計[J].大眾文藝,2012(0
7):92-93.